1965年,伊势、太藤首先报道本病,怀疑它是角层下脓疱病的毛囊型。1970年,太藤提出新的命名,称之为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到1981年,日本已报道50例 [详细]
1、发病原因本病病因不明。有人认为本病与皮脂溢出有关,也有人认为是一种细菌疹,但未能证实。Andrew认为本病可能是不典型的银屑病。2、发病机制早期见毛根外鞘细胞内、细胞间水肿,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详细]
以男性为主,男女之比约为5∶1,发病年龄为16~61岁,20~30岁多见,皮疹好发于面部,胸背,上肢伸侧,为毛囊性红色丘疹,顶端常有脓疱,周围有1~2mm红晕,初起散在,以后逐渐群集,可形成红色斑片,中心部丘疹消退后有少量鳞屑及色素沉着 [详细]
白细胞中度增高,嗜酸粒细胞显著增高,可达0.46×109/L,一般波动于(0.02~0.26)×109/L之间,细菌培养无致病菌发现 [详细]
1、全身治疗:对于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者,可给予磺胺药或抗生素制剂。2、局部治疗:以杀菌、消炎、止痒、干燥为原则。疱壁未破者可外搽1%樟脑、10%硫黄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 [详细]
本病属于皮肤的化脓性感染性疾病,且常因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因患者抓挠诱发皮肤其他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 [详细]
1、在易于发生脓皮病的单位(如某些工厂、农机站、小学校等)中广泛进行有关防治化脓性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2、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3、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 [详细]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除了常规的治疗外,还要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适当锻炼身体,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戒烟戒酒 [详细]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除了常规的治疗外,还要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适当锻炼身体,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戒烟戒酒...[详细]
2020-01-08 17:35:201、在易于发生脓皮病的单位(如某些工厂、农机站、小学校等)中广泛进行有关防治化脓性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2、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3、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详细]
2020-01-08 17:35:19本病属于皮肤的化脓性感染性疾病,且常因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因患者抓挠诱发皮肤其他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详细]
2020-01-08 17:35:191、全身治疗:对于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者,可给予磺胺药或抗生素制剂。2、局部治疗:以杀菌、消炎、止痒、干燥为原则。疱壁未破者可外搽1%樟脑、10%硫黄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详细]
2020-01-08 17:35:20白细胞中度增高,嗜酸粒细胞显著增高,可达0.46×109/L,一般波动于(0.02~0.26)×109/L之间,细菌培养无致病菌发现...[详细]
2020-01-08 17:35:19以男性为主,男女之比约为5∶1,发病年龄为16~61岁,20~30岁多见,皮疹好发于面部,胸背,上肢伸侧,为毛囊性红色丘疹,顶端常有脓疱,周围有1~2mm红晕,初起散在,以后逐渐群集,可形成红色斑片,中心部丘疹消退后有少量鳞屑及色素沉着...[详细]
2020-01-08 17:35:191、发病原因本病病因不明。有人认为本病与皮脂溢出有关,也有人认为是一种细菌疹,但未能证实。Andrew认为本病可能是不典型的银屑病。2、发病机制早期见毛根外鞘细胞内、细胞间水肿,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详细]
2020-01-08 17:35:191965年,伊势、太藤首先报道本病,怀疑它是角层下脓疱病的毛囊型。1970年,太藤提出新的命名,称之为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到1981年,日本已报道50例...[详细]
2020-01-08 17:35:18简介炎炎夏日如何预防脑卒中?季高血压高发的原因是什么?高温天气人的代谢比较快,人的血压也容易出现波动。高温天气,尤其是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人民,出汗比较多,血液的化学成分就会出现变化,往往是出现粘滞性比较高。...[详细]
简介哪些情况不能献血或要延期献血?哪些情况暂不能献血?献血首先应该满足男性体重≥50公斤,女性体重≥45公斤,年龄在18-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等条件。不能献血的人可分为两种,分别为暂时不能献血人群以及永久不能献血人群。...[详细]
简介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症状?能治好吗?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慢性并发症有糖尿病心血管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感染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