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详细]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 [详细]
1、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2、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3、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4、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详细]
痞满的诊断除了依靠临床表现外,相关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纤维胃镜检查、上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等的异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详细]
疼痛可以选用金铃子散、良附丸、左金丸、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草豆蔻等;痞满可以选用木香、砂仁、枳实、厚朴、茯苓、丁香、白豆蔻;大抵辛香药物都具有促胃动力作用、促消化作用 [详细]
病程迁延,并可渐渐发展为胃痛、胃癌等疾患。慢性胃炎伴有恶性贫血者,癌变发生率比其它胃肠病要高出20倍以上,要引起胃肠病患者重视。萎缩性炎伴肠化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贫血表现,头晕、乏力、心悸、面色苍白。重者头晕,心慌、眠黑、大汗、甚至休克等 [详细]
胃痞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并坚持治疗,多能治愈。但胃痞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贵在坚持治疗。若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常使病程迁延,并可渐渐发展为胃痛、胃癌等疾患 [详细]
痞满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 [详细]
痞满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详细]
2020-01-08 17:33:23胃痞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并坚持治疗,多能治愈。但胃痞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贵在坚持治疗。若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常使病程迁延,并可渐渐发展为胃痛、胃癌等疾患...[详细]
2020-01-08 17:33:22病程迁延,并可渐渐发展为胃痛、胃癌等疾患。慢性胃炎伴有恶性贫血者,癌变发生率比其它胃肠病要高出20倍以上,要引起胃肠病患者重视。萎缩性炎伴肠化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贫血表现,头晕、乏力、心悸、面色苍白。重者头晕,心慌、眠黑、大汗、甚至休克等...[详细]
2020-01-08 17:33:23疼痛可以选用金铃子散、良附丸、左金丸、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草豆蔻等;痞满可以选用木香、砂仁、枳实、厚朴、茯苓、丁香、白豆蔻;大抵辛香药物都具有促胃动力作用、促消化作用...[详细]
2020-01-08 17:33:23痞满的诊断除了依靠临床表现外,相关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纤维胃镜检查、上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等的异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详细]
2020-01-08 17:33:231、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2、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3、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4、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详细]
2020-01-08 17:33:23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详细]
2020-01-08 17:33:22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详细]
2020-01-08 17:33:22简介炎炎夏日如何预防脑卒中?季高血压高发的原因是什么?高温天气人的代谢比较快,人的血压也容易出现波动。高温天气,尤其是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人民,出汗比较多,血液的化学成分就会出现变化,往往是出现粘滞性比较高。...[详细]
简介哪些情况不能献血或要延期献血?哪些情况暂不能献血?献血首先应该满足男性体重≥50公斤,女性体重≥45公斤,年龄在18-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等条件。不能献血的人可分为两种,分别为暂时不能献血人群以及永久不能献血人群。...[详细]
简介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症状?能治好吗?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慢性并发症有糖尿病心血管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感染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