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方法(2)

2、术后早期诊断的胆管损伤

术后早期发现有胆管损伤时,要请原手术者回忆手术过程,并行腹腔穿刺、BUS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胆道梗阻性损伤多为肝外胆管误结扎,应尽早再次手术早期修复或松解。对胆漏为主要表现者,视引流情况而定。若胆漏量不多且无腹膜炎症状,可保守观察。若引流不佳或已经出现胆汁性腹膜炎,应积极手术探查。对于损伤72h以内、全身情况好者,再次手术可行一期修复。对于损伤72h以上者,因往往继发感染,局部组织炎症水肿明显,一般先行胆道引流做过渡治疗,2~3个月后再做彻底性治疗。或在最恰当的位置置一有效的双腔引流管,附加一个灌洗管,进行24h连续灌洗,负压吸引促使炎症早日消退。此时勉强行彻底性手术是危险的,违反这一原则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3、晚期胆管狭窄

胆管狭窄发生在术后的数月、数年,病人在症状出现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确诊。由于病程长,病人往往都有肝功能的损害,全身情况比较差。因此晚期胆管狭窄的治疗比较复杂,除了手术治疗外,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前准备的完善、术后处理都十分重要。

(1)术前准备:

①应详尽了解以前的手术情况,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尽可能的获得全面、清晰的X线胆道资料;

②胆外瘘者除保持引流通畅、控制感染外,应行瘘管造影;

③对伴有黄疸者,应行保肝治疗,并纠正凝血机制障碍;

④一般情况差者,应行营养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⑤合理有效的应用抗生素;

⑥伴有黄疸,特别是胆红素大于171~342μmol/L持续时间3~4周或伴有感染、肾功能障碍者,应选用PTCD减黄,2~3周后再行手术治疗;

⑦已经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病人,应先分期行胆道减压和门体静脉分流术,改善肝功能后再行决定性手术;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