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儿科医生为抢救患者,上课迟到被处罚,下次救不救?(2)

通报显示,俞莉老师因情况紧张未能及时报告教研室,最终导致了迟到事件。她在处理完紧急状况后,于8:29分赶回到教室,并做好后续课程教学安排,完成了授课任务。

根据《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学事故(差错)审定及处理办法》文件规定,“因上课不守时(迟到、早退、中途离场)造成授课时间延误在15分钟-30分钟的,认定为严重教学事故,如因特殊情况发生教学事故(差错),则视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校方表示,俞莉老师当日迟到时长为29分钟,但是为了抢救病人并非故意为之,且俞莉老师在问题处理完后及时到达教室,将授课内容妥善安排,顺利完成了授课任务,未造成不良影响。

最终,经研究决定,南方医科大学对俞莉老师做出以下处理:认定此事件为教学差错,扣发俞莉老师5月奖金2000元,在全院范围内通报批评,取消俞莉老师本年度考评评优评先资格。

这一查处通报在医疗圈引发热议。医疗大V、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医师凌肯在其个人微博表示,此事暴露出业内相当普遍的现实问题,即“三位一体”(临床教学科研)的大学附属医院,教职工的生活没那么美好,压力倒是很大。

凌肯称,本职是医生,意味着临床上该有的糟心事儿一件不少,甚至因为大学医学院的品牌效应,一年到头都是看不完的病人。而老师的“兼职身份”意味着备课、上课、质控、监考一样不少,出了差错罚款打板子,“除了教师节会有贴心的学生送花,实际收益就是一个课时几十块钱(科室还要分配)。”

他还提到,目前的医学教学模式,至少在落地实践上异化扭曲了很多——最忙的人(主治、副高)承担最重的教学任务,很多活都是一线骨干的,而因教学产生的调班、沟通成本无法得到补偿。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