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癌”字三个“口”,国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容易癌从口入。肝癌、胃癌、食管癌、肠癌等听起来就令人胆寒的癌症,就可能都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杂志》上公布了一项最新权威癌症报告。
该报告采用了2016年(医疗系统数据收集有延迟性)中国总人口覆盖率达27.6%(约381565422人)的487个癌症登记处的最新权威性数据。
同时,研究者通过数据分析还发现了4个癌症发展的显著特点。
“穷癌”和“富癌”实际反映的是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上的差异所带来的癌症发展方向。
但说到底,都离不开一个“吃”字。
民以食为天,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特性,有的食物对身体有好处,但也有些食物可能对人体各器官存在潜在危害。
槟榔粗糙,可能会损伤口腔粘膜,慢性伤害和炎症容易引发病变。
同时槟榔含有槟榔碱,长期食用,可能会导致口腔粘膜纤维沉积和病变,咀嚼过久还会产生致癌化合物——亚硝基。常嚼槟榔的人是口腔癌的高发群体。
高盐食物:大量的盐会刺激肠胃中的保护性粘液减少,导致食物和有害物质直接接触黏膜,带来胃黏膜的潜在损害风险。
腌菜、咸菜、酸菜、腊肉、咸鱼等腌制食物中,过量的盐还容易转变成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会和蛋白质代谢物质在胃酸作用下生成亚硝胺(一类致癌物),长期大量食用会增加致癌风险。
烧烤食物:食物在高温烧烤下,苯并芘、杂环胺和多环芳烃等致癌物,经常食用烧烤,致癌物在体内蓄积,增加诱发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
吸烟伤肺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烟草燃烧产生的化合物超过7000,已知有害物超过100,致癌物多达69种,不管是一手烟、二手烟,还是三手烟都会对人体产生直接伤害。吸烟是目前中国肺癌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酒精: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要器官,长期饮酒就会可能导致肝损伤。酒精本身就有致癌风险,其代谢产生的乙醛,具有肝毒性和致癌性,也会给肝脏带来损害。
发霉的坚果、谷物、水果、馒头等:发霉后滋生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剧毒物质,其毒性超过砒霜10倍,还是一类致癌物,经常摄入可能增加患肝癌风险。
劣质自榨油:一些小作坊可能用发霉的玉米和花生等榨油,会导致榨出的食用油含有黄曲霉毒素,存在健康风险。
口腔温度一般在37度(体温)左右,而摄入6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茶、粥、饭等食物,就可能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造成黏膜损害,长期的损害容易引发炎症,导致病变,增加食道癌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红肉为2A类致癌物。红肉这类高脂肪食物,容易刺激肠道胆汁分泌,损害肠黏膜。长期摄入过多红肉及加工肉(腊肉、培根、香肠、卤肉等),会提升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研究发现: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想要预防癌症,建议从这4件事做起。
饮食上要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按时用餐,同时参考以下3点饮食建议:
第一、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可以从瘦肉、牛奶、豆制品、鱼虾等食物中获取;
第二、考虑食材多样性,保证营养素摄取全面,尤其是水果、蔬菜方面,要保证每日摄入量约300-500克以上;
第三、用全谷类、薯类定量替换一部分主食,每日总摄入量约250-400克。
医学研究发现,运动能够增强免疫力,帮助人体灭杀致癌因子,改善情绪,让人远离负面情绪,运动产生热量还可以杀死不耐高温的致癌因子。
运动防癌,重在坚持,青少年可以选择羽毛球、乒乓球等挥拍类运动;中老年和病患可以选择快走、跑步和太极拳等,保持每天30分钟以上中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次以上。
癌症病发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部分癌症早期都有一些特殊症状,预防癌症要警惕这些异常,包括:
体重莫名下降(半年内5%)、不明原因疼痛、不明原因肿块、盗汗、乏力、阴道异常出血、便血、血尿、腹胀、大便习惯改变、呼吸急促、持续性咳嗽、皮肤改变、吞咽困难等等。
防癌体检,又叫机会性筛查,和普通体检不同的是,对癌症更具针对性。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是人类的生命能源,但吃得不对,也确实会带来疾病风险,尤其是癌症这样的恶性肿瘤不得不防。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把好饮食入口关,同时提高自身的防癌意识。
你是否曾深陷这样的困境:身体的疲劳仿佛无底洞,无论如何休息都无济于事?你是否还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肌肉及关节痛、头痛、睡眠差……如果是这样[详细]
2024-11-27 07:48:51近日,多家卫生巾品牌因被质疑长度不达标、pH值不符合标准等引发争议,多次登上热搜。据不完全统计,本周(11月18日至11月21日)以卫生巾为关键词的微博热搜已超过5个。[详细]
2024-11-25 07:43:40你们近几年有没有觉得自己越来越健忘了,Fay就经常有这种感觉,上高中时强大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九门功课样样能背的记忆力,现在已经大大减退了,有时说了上一句忘了下一句[详细]
2024-11-25 07:42:55年仅45岁的孙先生,自出生起便成为乙肝病毒的携带者,然而多年来他从未进行过复查。因工作需求,他频繁参与各类酒局应酬。直至身体被严重的腹痛、腹胀与腹泻所困扰,才前往医院接受全面检查。[详细]
2024-11-25 07:41:51秋末冬初,不少地区的儿科都爆了!最近,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家长发帖表示,当地一些医院的儿童院区“人山人海”,挤满了输液的孩子。[详细]
2024-11-22 07:52:38干燥、脱皮、泛红?秋冬季护肤指南来了[详细]
2024-11-22 07:51:5711月17日,诺和诺德中国举办发布会宣布,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正式在国内上市。[详细]
2024-11-20 07:46:44央视新闻11月16日消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沙特吉达举行的第四届全球高级别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部长级会议上表示,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正在威胁人类所依赖的药物治疗效果。[详细]
2024-11-20 07:46:16三四十岁,是人生的黄金年龄,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说明来到这个阶段,就应该树立人生的目标。[详细]
2024-11-20 07:45:57无论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还是成年的打工人,常常免不了脸上冒痘(医学上叫做“痤疮”),这让人烦恼不已。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声称能够快速祛痘的产品,其中一个就是痘痘贴。[详细]
2024-11-18 07:50:23作者: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宣磊副主任医师“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今天我们迎来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天气逐渐转凉,水汽遇冷凝结成珠,点落在花草树木上,所以叫“白露”。...
2023-09-11 07:25:09协和医生提醒:白露入秋凉,打响保“卫”战很多人家里餐桌上少不了各种豆角美食,炒豆角、豆角焖肉、凉拌豆角、干煸豆角……豆角的营养如何?每天都吃豆角到底好不好?豆角是对食用豆荚的豆科蔬菜的统称,而非特指某一类。...
2023-09-15 07:37:18豆类食物营养丰富健康吃豆牢记这5要点无月饼,不中秋,中秋赏月吃月饼,是中国古老的风俗。...
2023-09-15 07:38:34“无糖月饼”并非无糖别“铆劲儿”吃小丽前段时间她因为夜间空调温度开的太低而感冒,此次感冒来势汹汹,让小丽整个人昏昏沉沉的,头晕、头痛、鼻塞等不适症状接踵而来。...
2023-09-20 08:27:06提醒:真正的消炎药只有这2种别用错了手是我们身上最灵活的部位之一,可以说,吃喝拉撒都离不开它。如果手部出现问题,则可能严重影响正常活动。其中,手麻是最易发生的一种症状。...
2023-09-20 08:28:56手指预测疾病?手麻可能是6种大病征兆趁热吃、趁热喝、猛火爆炒……不少人吃东西喜欢“趁热吃”,觉得食物趁热吃口感最好。殊不知,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饮食习惯、烹饪方式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隐患。...
2023-09-22 07:40:14食物趁热吃?带来的这些危害不可小觑又到红眼病高发期。近日,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多地疾控中心发布提醒,学校、幼托机构和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红眼病”聚集性传染,注意做好预防。...
2023-10-07 07:47:03多地发布预防红眼病提醒医生:多多洗手近期,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成都三六三医院内分泌肾内科一周内收治了两名特殊的患者。...
2023-10-27 07:31:01骑动感单车致横纹肌溶解?专家特别提醒天气渐冷,又到吃“糖炒栗子”的季节。板栗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称,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脂肪、蛋白质、矿物质以及维生素。同时,板栗中也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热量比较高。...
2023-10-27 07:31:30“糖炒栗子”趁热吃但一天不要超过8颗近日,一种被称为“鼻吸能量棒”的物品在中小学生里流行开来。它的外形像一根棒状的塑料管,里面装有一些粉末状的物质,通常是樟脑和薄荷。...
2023-11-01 07:29:30越吸越上瘾,中小学生里流行?紧急提醒秋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刘晓军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提高免疫力是降低儿童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关键。...
2023-11-06 07:43:06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一组数字告诉你孩子如何吃出免疫力甲型和乙型流感,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偏肺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都是冬季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有些病原体在人群呼吸道中有一定的定植,所以它可能和人体共存。...
2023-11-15 07:32:02国家卫健委提醒:密切关注这些呼吸疾病撸串、火锅、小啤酒、一天三顿小烧烤……这是不是很多人日常生活的标配?其实很多胃癌都是自己吃出来,一时嘴上爽,后悔的是自己!不久前...
2023-11-15 07:32:46首部胃癌指南发布:这5种食物最好少吃近日,“逍遥丸”在社交平台上热度持续高涨,昨日,话题还一度冲上热搜第一众多网友发帖称逍遥丸专治各种“不开心”“药到emo除”“吃对了甚至有淡斑、美白、祛痘的功效”“心情好了...
2023-11-20 07:35:46这药专治“不开心”?专家提醒别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