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高值耗材集采落地半年后,医生:厂家变懒了(3)

「我们普遍有共识,如今国产的耗材质量已经不输于进口的。用什么假体没有那么重要,更多的是医生本身的能力需要提升。」林飞宇把这总结为:从前是患者挑选假体,如今是患者挑医生。

而在广东某医院的叶晖,面对的却是「无手术可做」的局面。

「以前我们要做手术,只需要提前一两天和器械商说,他们就会准备好,现在要提前一周说,他们还不太愿意来。」叶晖觉得自己面对手术更为被动,他要先等器械商答复有货,才敢通知患者。器械商告诉他「在盘货」,他就只能和患者说,再等等。

「每个品牌的耗材都有一定的额度。」在叶晖眼中,虽然所有品牌的关节理论上使用年限都是20年左右,但他认为质量存在着差别,他正在小心地给不同患者分配着各品牌耗材的额度。「给60多岁的患者,我们会用更耐用的品牌,给90多岁的患者,就用更实惠一些的。」进入10月后,科室里某几个品牌的额度已经耗尽。叶晖最害怕的「无耗材」,正在缓缓逼近着他。

「每年的份额不敢报多,怕完不成任务;不敢报少,怕患者没得用。」临近年终,叶晖又在规划着明年该上报多少额度。

为了确保产品的供应,在今年夏天的第七批国采中就引入了备供机制,即一省「双供」:每个省份将同时有一个主供企业、一个备供企业,当主供企业出现不能及时足量供应等情况时,可及时切换到备供企业。

在本轮脊柱集采中,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主任张铁军对央视网表示:坚持「一品一策」的措施,将市场所有的产品交由医疗机构进行选择,由医疗机构根据产品的系统,根据竞价单元分别报量,使报量和企业的提供能够紧密对接,这样的话临床的需求能够得到最大化满足。

除了产品本身的供应,集采后吴珉觉得自己比以前累了许多,主要在于科室内的年轻医生的培养:他认为现在上级医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以前,器械商会承担很多年轻医生的培训工作,也会提供很多模型可以练手。」但现在厂家没利润,几乎不办培训班了,吴珉只能带着年轻医生上台一点点看、一点点练。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