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疫苗接种,要“10亿以上”意味着什么?

多少人接种才能建立免疫屏障?接种疫苗能不能再等等?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我国要建立免疫屏障,可能需要10亿以上的人接种新冠疫苗。在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的背景下,读懂这个数字的意义,意味着疫苗接种没有观望、犹豫的空间。

战胜新冠,要靠疫苗。对群体来说,最大群体接种疫苗,才能最大程度形成免疫屏障。目前,我国正在应接尽接,按梯次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城市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截至2021年4月10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6447.1万剂次。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疫苗保护,令人欣喜。只是在庞大人口基数面前,对比“10亿以上”这个数字,目前的接种速度、接种比例,距离形成免疫屏障尚有差距。

疫苗接种,要“10亿以上”意味着什么?

接种率越高,免疫屏障就越牢固。道理不难懂,但践行起来需要每个符合接种条件者能积极自觉行动。正如专家所言,如果大家都把接种疫苗往后拖,那么免疫屏障就永远建立不起来,我们想摘掉口罩的愿望可能就不会实现。犹记当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科研人员争分夺秒研发疫苗,拼全力与病毒赛跑;如今,我国已有多款疫苗获批使用,符合条件的人员应接尽接,可说是我们每个人在为战胜病毒出“一臂之力”。这份力不仅要出,而且要尽快出。

应接尽接,不能搞“一刀切”。有的地方为了让接种率“看上去好看”,在疫苗接种工作中出现了简单化现象:有的无视个人身体特殊情况,有的将疫苗接种与员工利益挂钩,有地方将企业接种率与生产经营关联……凡此种种,无论是强制还是变相强制接种,都违背了自愿自主接种的初衷。对此,国家卫健委明确指出,强制要求全员接种必须坚决予以纠正。疫苗接种是好事,需要在科学认识、全民共识的基础上,形成自觉行动。组织疫苗接种工作,鼓励倡导接种疫苗,还需工作更精细、宣介更用心,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事。

其实,在疫苗接种工作中,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已经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比如,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就疫苗种类、推荐免疫程序、有关事项、特定人群接种建议等相关事宜作出说明;又如,“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等横幅标语,上口走心,说到了群众心里;再如,有的地方在疫苗接种完成后,给人们手上印一个带有“好”字和小红花的红戳,可爱又暖心……这些做法,尽量把科学知识普及到位、把关爱体现于细节、把倡导传递到内心,有效提高了群众接种的积极性。

疫苗接种,要“10亿以上”意味着什么?

图片源自网络

当然,要正面、正确引导,更要强力、科学辟谣。不少人之所以对接种疫苗有顾虑,就是被一些断章取义的谣言、偏见“带歪了节奏”。近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关于“提高疫苗保护率的科学思考”的演讲,就被某自媒体误读,进而以讹传讹,后经及时辟谣才以正视听。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做好疫苗接种工作、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权威信息、科学知识必须及时跟上、持续跟进,不给谣言留下空间,让大家更安心放心地打疫苗。

86岁的殷鸿福院士说:“打疫苗是个好事情,我很放心”;66岁的夏军院士说:“前一天听说可以打,第二天就来了”;闻玉梅院士说:“疫苗不是万能,但万万不可缺失”;宁光院士呼吁:“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从自身做起”;钟南山院士告诫:“不抓紧打疫苗有风险”……这波院士天团的“最强代言”,相信会让不少患有疫苗犹豫症的人吃下定心丸。让我们卷起袖子,单手叉腰,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一臂之力。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