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名为 " 食人菌 " 感染症的疾病,正在日本快速蔓延。
据日本卫生部门的消息,今年以来,日本的"食人菌"感染症病例暴增,已超千例,创下历史新高。这种病致死率高达 30%,目前尚不清楚患者数量迅速增加的具体原因。
有报道称,美国和英国等国家最近也出现了病例增加的情况。那么,"食人菌"传到中国的风险大吗?
致命"食人菌"在日本大爆发,不到半年,该国报告的病例已超过去年全年病例数,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9日,日本今年报告的"食人菌"感染症病例数累计达到1019例,超过去年全年的病例总数 941 例。
"食人菌"感染症患者从儿童到成年人都有,但该疾病多发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
◎ " 食人菌 " 一词频频登上社交媒体平台热搜 / 图:微博
眼下正值暑期出国游高峰,专家提醒:准备赴日旅游的人群要注意保持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建议有危险因素的人近期非必要最好不要去日本。
01
日本流行的"食人菌"是什么?
"食人菌"听上去很惊悚,有一秒拉到"生化危机"的氛围感。
此次在日本肆虐的俗称的"食人菌"感染症,医学上叫做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这是一种由 β 溶血性链球菌外毒素引起的急性综合征。
其致死率很高,约30%。一旦因身体免疫系统不佳,造成皮肤伤口感染后,伤口就会出现组织坏死僵硬的情况,看起来像肉被吃掉一般,所以其致病菌在日本被称为 " 食人菌 "。
根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的介绍,"食人菌"感染症通常病情发展非常快,从出现症状到休克和多脏器衰竭仅需24至48小时。因此,早发现早治疗非常关键,但是"食人菌"感染的初期症状易被误认为感冒。
◎ 早期症状像感冒。/ 图:全景视觉
初期症状一般是咽喉疼痛、发烧以及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还有低血压等败血症症状。在此基础上,随着病情迅速进展,可出现软组织病变、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衰竭。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魏芳芳主治医师表示,"食人菌"又称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属于链球菌一种,生化分类法属于化脓性链球菌。" 人感染乙型链球菌后可产生抗 M 蛋白抗体,并维持多年。感染链球菌后会出现感染性、中毒性以及变态性反应病变。"
链球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皮肤、鼻咽部、肠道均可正常带菌,因此链球菌是人类主要致病菌之一。
魏芳芳告诉39深呼吸,链球菌感染后,主要导致两大类表现:一是直接感染病,如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肺炎以及败血症等。二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
◎ 化脓性链球菌的彩色扫描电子显微照片 。/ 图: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
而化脓性链球菌,也叫做A组链球菌,能够引起多种疾病,可以造成从轻微的咽炎和脓疱病到致命的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症和坏死性筋膜炎,全球都有分布和报告。
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是以前对它的关注不够。
近年来,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侵袭性疾病的增加已引起科学界和医学界的关注。"食人菌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引发的重症致死率较高,但实际上临床上重症的比例很低,大家不必过度紧张。"魏芳芳表示。
02
出境游高峰到,传染国内风险增大
从全球范围来看,"食人菌"感染症主要集中发生在日本,累计病例数量为世界之最,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尚不明确。
根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的资料,美国1987年报告了首例"食人菌"感染病例,之后,欧洲、亚洲也报告了病例。日本最早在 1992 年报道了 " 食人菌 " 感染症典型病例,此后每年确诊病例约一两百例。
但日本从2015年开始倍增,不过每年病例数控制在千例以内,没想到今年半年不到就破纪录了,病例仍可能继续增多,尚未看见拐点。
◎ 十年间日本每年都出现食人菌感染病例。/ 图:日本 MBS 新闻网报道截图
作为邻国,中国迄今未见"食人菌"相关病例报道。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主任黄琴对媒体表示,国内还没有发现"食人菌"感染症病例,其实化脓性链球菌(A组链球菌)感染,除引起"食人菌"感染症、坏死性筋膜炎外,还可引起猩红热,这在国内更为常见。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提醒称:猩红热进入高发季,这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尚无疫苗可预防。
此外,脓疱病(一种皮肤病)、急性咽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产褥热,也可以由化脓性链球菌引起。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后还可以继发肾小球肾炎(肾脏疾病)、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
由于日本"食人菌"感染症疫情仍在发展,感染领域的多位专家提醒:目前来看,日本流行的"食人菌"有一定风险传染到国内。
◎ " 食人菌 " 有可能传入国内 / 图:日本广播协会 ( NHK ) 报道截图
随着暑期出境旅游高峰到来,国内民众赴日旅游可能增多,如果个人防护不到位,确实感染"食人菌"的风险会加大,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人及有伤口或皮肤溃破的人群容易中招。
以日本近期"食人菌"感染病例来看,重症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应注意加强防范。
03
为何日本今年感染病例特别多?
"食人菌"感染症的致命性固然可怕,但真正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是,该病的扩散速度明显加快,因为一旦突破国界,可能又是一个全球性的疫情。
数据显示,从1月到5月,日本东京都内的报告病例数以往年3倍的速度快速增加。而且,50 岁以上感染者人数增多,尤其 70 岁以上的感染者人数比往年出现了大幅上升。
至此,日本收治的"食人菌"感染症病例数,比过去十年的任何一年的年病例数还要多。
◎ 日本食人菌感染暴增,引发国际关注。/ 图:央视新闻
为何今年日本"食人菌"感染病例激增?
日本专家怀疑,溶血性链球菌新变异株"M1UK谱系菌株"的存在,以及民众对溶血性链球菌的免疫力下降,可能是造成患者急剧增多的主要原因,此外与日本的新冠防疫松懈也有一定关系。
目前已知,链球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或在损伤基础上(如皮肤破损以及手术创伤等)直接接触传播。
根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的介绍,"食人菌"的感染途径一般为经鼻腔、咽喉黏膜的飞沫传播和经伤口等的接触传播。
因此,原本就有溃疡性皮肤疾病的人、最近接受过手术的人、最近感染过带状疱疹和水痘等容易导致皮肤溃烂的疾病的人、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有酒精依赖症的人、常用止痛片或非甾体抗炎药的人需要格外注意。
魏芳芳建议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近期非必要最好不要去日本。
如果前往日本游玩,应注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保持社交距离,必要时佩戴口罩。还要注意手卫生,避免随意接触公共高频接触部位。如有发热,咽痛,病情进展迅速,需及时就医。
◎ 定期洗手和 " 咳嗽礼仪 " 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 图:全景视觉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没有皮肤破损和基础疾病,实际感染概率较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专家认为,"没有必要因为担心链球菌感染限制旅行,甚至一直呆在家里。"但在出国前有必要先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情况,做好预防措施。
如何预防"食人菌"感染?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和准备食物或进食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注意呼吸卫生:当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衣袖遮掩口鼻。进入人多密集的场所、封闭或空气流通不好的空间时,注意佩戴口罩。
关注家庭生活卫生:家庭成员之间应避免共用毛巾、床上用品以及可能与唾液有关的物品,如水杯、碗碟、筷子等。
保持环境卫生:做好常见接触区域的清洁和卫生,注重对公用设备定期清洁消毒(尤其医院内)。
你是否曾深陷这样的困境:身体的疲劳仿佛无底洞,无论如何休息都无济于事?你是否还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肌肉及关节痛、头痛、睡眠差……如果是这样[详细]
2024-11-27 07:48:51近日,多家卫生巾品牌因被质疑长度不达标、pH值不符合标准等引发争议,多次登上热搜。据不完全统计,本周(11月18日至11月21日)以卫生巾为关键词的微博热搜已超过5个。[详细]
2024-11-25 07:43:40你们近几年有没有觉得自己越来越健忘了,Fay就经常有这种感觉,上高中时强大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九门功课样样能背的记忆力,现在已经大大减退了,有时说了上一句忘了下一句[详细]
2024-11-25 07:42:55年仅45岁的孙先生,自出生起便成为乙肝病毒的携带者,然而多年来他从未进行过复查。因工作需求,他频繁参与各类酒局应酬。直至身体被严重的腹痛、腹胀与腹泻所困扰,才前往医院接受全面检查。[详细]
2024-11-25 07:41:51秋末冬初,不少地区的儿科都爆了!最近,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家长发帖表示,当地一些医院的儿童院区“人山人海”,挤满了输液的孩子。[详细]
2024-11-22 07:52:38干燥、脱皮、泛红?秋冬季护肤指南来了[详细]
2024-11-22 07:51:5711月17日,诺和诺德中国举办发布会宣布,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正式在国内上市。[详细]
2024-11-20 07:46:44央视新闻11月16日消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沙特吉达举行的第四届全球高级别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部长级会议上表示,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正在威胁人类所依赖的药物治疗效果。[详细]
2024-11-20 07:46:16三四十岁,是人生的黄金年龄,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说明来到这个阶段,就应该树立人生的目标。[详细]
2024-11-20 07:45:57无论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还是成年的打工人,常常免不了脸上冒痘(医学上叫做“痤疮”),这让人烦恼不已。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声称能够快速祛痘的产品,其中一个就是痘痘贴。[详细]
2024-11-18 07:50:23据科普中国,之前有网友分享自己只因闻了刚脱下的袜子,就导致了肺部感染真菌的经历,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与热议。...
2024-03-27 07:30:10千万不要拿袜子做这件事,后果可能非常严重!什么是百日咳?典型症状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百日咳?近日,北京疾控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提示。百日咳是什么?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
2024-04-01 07:27:12疾控:孩子咳嗽总不好当心是百日咳九叔办公室有个清俊小伙,刚来的时候发型“微分碎盖”,脸上明眸善睐,笑起来非常阳光,大家每天看着,干活都有劲了。...
2024-04-12 07:36:46伤害最狠的1种饮料,你可能每天都在喝“咳嗽要咳一百天?”“这不是小孩的病吗?”“百日咳听起来很可怕。”近日,百日咳相关话题频登热搜,不少网友在留言中充满担忧。...
2024-04-15 07:18:38打了疫苗仍会感染百日咳?多位医生释疑正常人的颈椎有一个向前凸出的生理弯曲。颈椎生理弯曲可以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
2024-04-17 07:24:44长期低头玩手机,可能让你的“颈椎生理弯曲”变直!随着贺岁片《热辣滚烫》的热映,贾玲的100斤是如何瘦下来的,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成功瘦身的贾玲在最近的一档节目中大方分享了自己的饮食瘦身攻略:一,细嚼慢咽。...
2024-04-28 07:46:25嘴唇一干就涂唇膏?频繁涂抹可能更干初夏时节食物中毒高发 警惕常见致病菌立夏已过,多地气温冲上30℃,各种致病微生物快速繁殖,易导致食物腐败变质,若加工或贮存不当,极易引发食物中毒。...
2024-05-13 07:52:09初夏时节食物中毒高发警惕常见致病菌新京报讯5.16日河南省消费者协会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米面制品、木耳、银耳等经长时间发酵容易产生米酵菌酸毒素,威胁食用者的身体健康。...
2024-05-22 07:38:01夏季小心米酵菌酸中毒木耳别浸泡过夜致命鹅膏(白罗伞)灰花纹鹅膏(麻母鸡)黄盖鹅膏(黄罗伞)条盖盔孢伞毒沟褶菌(小白菌、蝴蝶菌)亚稀褶红菇(火炭菌)松茸又到了一年一度云南野生菌大量采摘上市的季节。...
2024-05-24 07:29:46你最爱吃的“山珍”来了 先看防毒指南随着温度的升高,凉皮、凉粉和肠粉等美食逐渐受到市民的欢迎。但大家一定要警惕这些食物中隐藏的“美味杀手”——米酵菌酸。...
2024-05-31 07:32:54气温升高警惕米酵菌酸中毒李阿姨今年已经58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发现自己的身材逐渐变得臃肿,这让她开始感到焦虑和不安。为了恢复年轻时的苗条身材,李阿姨决定开始一场瘦身之旅。...
2024-06-26 07:36:40别减了!大腿粗、屁股大的人可能更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