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致癌因素传染吗 致癌因素的危害有哪些?

致癌因素传染吗

一般所说的癌症,泛指所有恶性肿瘤,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异常、生长失控、浸润性和转移性等生物学特征。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子、多步骤的复杂过程,与职业暴露、环境污染、生活习惯、不合理膳食、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虽然影响因素较多,但癌症并不是一种传染病。癌症本身是不会传染的。不过,与癌症发生相关的因素中,有些情况却是可以传染的。

第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生活习惯可以“传染”。

比如,有人酷爱烧烤、油炸、烟熏和腌制的食物,顿顿都要有,一日不能少……这种饮食习惯很容易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染”,成为全家人的共同嗜好,而这些都有可能增加胃肠道肿瘤的发生。

再比如,吸烟有害健康,香烟燃烧时可以释放多种有毒化学物质,对口腔、咽喉、气管、肺部均有损害。研究发现,肺癌、胃癌、胰腺癌、膀胱癌、肝癌、口腔癌、鼻窦癌等多种癌症与吸烟显著相关。同在一个屋檐下,如果长者烟不离手,年轻人就很容易模仿。这种习惯一旦养成,患以上癌症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第二,诱发癌症发生的病原微生物会传染。

在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是因感染乙肝病毒,逐渐发展为慢性乙肝、肝硬化,最终罹患肝癌。当然,并非所有乙肝感染者都会发展成肝癌,只有10%—3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过5—10年会发展为肝硬化,其中又有5%—10%经过5—10年最终发展成肝癌。

尽管肝癌本身不传染,但乙型肝炎病毒具有传染性。其传播途径中,母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另外,医源性传染、输血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传播、性传播,也是乙肝病毒传染的常见途径。

我国的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癌,基本遵循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路径。因此,如果防治意识差,很容易造成乙肝病毒传染,并发展为家族式肝癌。所以,有效控制乙型肝炎传播,有助于避免乙肝转变成肝癌。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也直接相关。幽门螺杆菌是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可寄生在我们的胃黏膜组织中。聚餐、餐具公用等是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所以,采取分餐制,餐具专用,使用公筷,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及早发现感染,及时且有效地用抗菌素杀灭幽门螺杆菌,对预防和控制胃癌有重要意义。

第三,情绪也可以“传染”,尤其是对癌症的恐慌情绪。

在癌症面前,有些患者被瞬间击溃,进而产生绝望和厌世的情绪,万念俱灰,认为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事实上,这种负面的情绪,也很容易在亲人之间相互“传染”。对患者自身来说,情绪会直接影响生理功能,造成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降低。所以,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信自己的康复能力,是抗击癌症的重要前提。

随着肿瘤早期筛查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早期肿瘤被发现,并及时得到了规范治疗,许多原位癌患者获得了临床治愈。同时,随着肿瘤精准治疗的推行,加之肿瘤治疗武器的“多兵种联合”,肿瘤患者长期带瘤生存已经成为可能。例如胃癌、胃肠间质瘤等肿瘤,如能规范地进行多学科综合诊治,也早已告别“绝症”,而渐渐变成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致癌因素的危害有哪些?

一、外源性致癌因素

1、物理性致癌因素:热、慢性机械刺激、紫外线等长期慢性刺激。如食管癌长期吃过热、过硬的食物的不良生活习惯。慢性机械刺激-舌癌常发生在龋齿、断齿、或不合适的假牙长期磨擦之处,胆囊结石常合并胆囊癌,用钝刀剃头的伊斯兰教徒经常刺激头皮常发生头皮癌,多胎多产引起子宫颈裂伤引致宫颈癌,阴囊挫伤可致睾丸肿瘤,不少骨肉瘤和乳腺癌患者也有外伤史。长期大量接触X线或紫外线照射。

2、化学性致癌因素:化学元素铬可致肺癌;镍可致肺癌、鼻咽癌;长期接触砷可引起皮肤癌和肝癌;镉可致前列腺癌,其他如铅、铁、锌、硫、钼等也可引起肿瘤。空气、水污染如煤的燃烧、汽车尾气―是环状碳氢化合物(3-4苯并芘)如肺癌城市高于农村,如扫烟囱的工人易患阴囊癌,接触煤焦油易患皮肤癌;吸烟和被动吸烟―苯并芘、甲苯、二甲基亚硝胺、硫氰酸盐引致肺癌、口腔癌、食管癌、胰腺癌、膀胱癌等,亚硝胺化合物能诱发食管癌、胃癌、肺癌、肝癌、结肠癌。

3、生物致癌因素:病毒--疱疹样病毒(EB病毒)与鼻咽癌、乳腺癌、白血病、宫颈癌、恶性黑色素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B细胞淋巴瘤、博基特淋巴瘤和某些肉瘤有关;单纯疱疹病毒与子宫颈癌有关;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与舌癌、喉癌、宫颈癌有关;C型RNA病毒与白血病有关;B型RNA病毒与乳腺癌有关;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有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卡波济氏肉瘤有关;霉菌―一些粮食、食品添加剂、蔬菜中含有霉菌如黄曲霉菌、镰刀菌、交链孢属和杂色曲霉菌等其中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有较强的致癌作用,与肝癌、胃癌有关;寄生虫:肝血吸虫与肝内胆管癌发病有关,日本血吸虫病人中与直肠癌、结肠癌有关。某些药物也可致癌。

二、内源性致癌因素

1、内分泌功能紊乱:性激素紊乱与乳癌和子宫肿瘤有关,男性性激素紊乱与前列腺癌有关;

2、神经精神因素:长期精神过度紧张易患肿瘤。

3、遗传因素;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结肠腺癌、乳腺癌、胃癌等均有遗传倾向或家族聚集性

4、免疫状态:机体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异常突变细胞或肿瘤细胞的作用,并将其消灭或破坏,以防止肿瘤的发生,这就是免疫监视功能。机体内的T淋巴细胞能识别肿瘤细胞,在接受肿瘤细胞的刺激后,转化为能攻击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致敏淋巴细胞,有着免疫监视机能。胸腺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实验证明胸腺及与之有关的细胞免疫在抑制肿瘤生长中起主要作用。一部分淋巴细胞只有在胸腺体液因子作用下,才能分化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胸腺摘除的动物和胸腺先天发育不全者,都出现细胞免疫缺陷,而肿瘤发生率也增高。有人测定随年龄增长胸腺逐渐萎缩,胸腺素水平进行性下降,肿瘤发生率也增高,除了致敏的T细胞外,K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也有杀伤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机能。由B细胞分化而成的浆细胞,产生对各种肿瘤细胞起破坏作用的特异性抗体,在抗肿瘤体液免疫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肿瘤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补体依赖细胞毒抗体,当抗体与肿瘤细胞结合后在补体存在下,可有效地破坏肿瘤细胞;又如抗肿瘤的IgG型抗体可以帮助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当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时,常可引起淋巴网状系统及与病毒相关的肿瘤。继发性免疫缺陷可见于医源性免疫缺陷,如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者易发生肿瘤,大量放、化疗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在原有肿瘤被有效治疗的同时产生另一种肿瘤。这可能由于长期或大量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损害淋巴网状系统免疫监视功能,降低机体对肿瘤细胞或突变细胞的监视作用所致。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