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会反复吗
母乳性黄疸会反复吗?答案是会的!
无论是早发型或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一旦停喂母乳3-5天后,黄疸就减退。若再开始母乳喂养,黄疸又会重新出现.母乳性黄疸比一般生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长,有的可长达1-2个月,但通过化验可与肝炎区别开。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妈妈们可以暂停母乳喂养3-5天,同时口服退黄药物。暂停母乳期间,可以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证乳汁持续分泌,等宝宝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此后,即使有轻度黄疸,也不必再停母乳。如果黄疸严重,还是需要查查胆红素,必要时同样需要蓝光照射。
另外,黄疸的指标很高需要暂停哺乳的,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待黄疸消退后可以恢复母乳的,孩子大一些后肝脏的酶系统发育也更完善,就不易再出现黄疸了。
鹅口疮是什么样的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由真菌感染,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多见于婴幼儿。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发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
病因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白色念珠菌就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亦可发生。白色念珠菌在健康儿童的口腔里也常可发现,但并不致病。
以下情况均可引起感染: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牙床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5.长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
孕期三个月胎儿发育标准 8周过去了,孕妇的子宫膨胀得非常大,现在胎儿的尺寸大约有2cm,而且胎儿许多位置都有所改变,如胚胎期的小尾巴不见了等。现在所有的器官、肌肉、神经开始工作[详细]
2021-03-02 17:41:45胎儿体重预估准确率 孕妇在不同的孕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检测胎儿的发育状况,比如可以测出胎儿的体重、身高等,这都是很正常的,那么,怎么用腹围算胎儿体重?接下来,咱们就来了解一下吧[详细]
2021-03-02 17:40:51产后能吃麻油吗 一般在剖腹产后通气之后就可以吃麻油了,通气以后就可以少量多餐的吃荤的了,但前期最好不好吃。在剖腹产后坐月子期间是不建议吃咸的食物的,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奶水,最好吃一些清淡的食物[详细]
2021-03-02 17:37:54女性更年期时间长短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慢慢的步入更年期。我们的身体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然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外表了。但看不见的,对于女性而言月经症状更是一个信号和标志。我们会更加的警惕[详细]
2021-03-02 17:37:01剖腹产后多久可以锻炼身体 剖腹产后早期抚触孩子,通过皮肤的刺激也会影响大脑的发育。还有做肢体被动操,眼睛追视锻炼对视觉都是很好的。建议多看看这些书籍对宝宝的智力发育培养有好处[详细]
2021-03-02 17:36:18小孩发烧手脚冰凉 宝宝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比较弱,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感冒发烧的情况。那么,宝宝发烧39度手脚冰凉怎么办?接下来,小编将为你介绍一下宝宝发烧39度手脚冰凉怎么办吧,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详细]
2021-03-02 16:40:24月子房 剖腹产的妈妈前几天是比较虚弱的,见不得风也听不得吵闹,所以亲戚朋友都还暂时不好看看望,基本上只留两三个家人照顾就可以了。过几天妈妈们恢复了精神,可以下床走动了,亲戚朋友们也能来看望了[详细]
2021-03-02 16:40:09产后为什么不能同房 产后同房,很多男性喜欢“连续作战”,这个千万不要!因为产后宝妈的身体处于恢复期,无论伤口,还是体内的性激素的分泌都在恢复中,这个时候身体要“连续作战”,可能会引起女性会阴伤口出血、增加女性疼痛感、心理恐惧感[详细]
2021-03-02 16:39:56孕32周胎儿发育迟缓怎么办 1、你应保证有充足的营养,但过量的食物无论对胎儿还是对孕妈妈都是有害的。妊娠性肥胖在婴儿娩出后仍难以纠正。所以,孕妈妈应注意合理的饮食,每周要测量1~2次体重,把体重控制在正常的增长范围内[详细]
2021-03-01 13:16:14小孩起水痘怎么治疗 水痘是一种具有高传染性的疾病,小宝宝们非常容易患上。但水痘的症状与很多疾病都非常相似,这让很多家长们都不知道宝宝患的是什么疾病导致没有及时的治疗[详细]
2021-03-01 13:15:50川崎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一说到川崎病,相信所有的妈妈们都会感到非常的陌生,这是因为川崎病的发病率在往年的时候并不是很高,但是最近几年川崎病的发病率开始逐渐的增多...
2020-12-30 17:45:42川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