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肥大细胞活化后通过脂氧合酶、环氧合酶合成白三烯和前列腺素。
CSU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不少研究表明,CSU的发病与针对肥大细胞表面的自身抗体有关,近40%~50%的CSU患者具有抗高亲和力IgE受体的α位点的自身抗体,约5%~10%存在抗IgE自身抗体。除此之外,抗甲状腺抗体,幽门螺杆菌抗体也被认为与CSU发病机制相关。近年来,凝血机制与CSU的相关性逐渐得到关注,研究证明凝血机制在CSU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并不是所有荨麻疹患者对抗组胺药物有效,而对于其他药物更加敏感的原因。所以,随着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或许可以对个体CSU患者的治疗起到突破性的进展。
*对于荨麻疹治疗方面的*指南方向上大体一致,根据国情、国民的经济水平和临床以及药物的研究进展会有差异。虽然CSU往往没有明确的病因,但是其可常常并发其他不同的类型的荨麻疹,因此首先应根据详细的病史寻找病因,避免其余诱导性荨麻疹的易感因素以免加重病情。*有效的控制症状的治疗应当选择合适的药物。此外,脱敏食谱、放射治疗等也对CSU有**。
1. 一线治疗
一线治疗推荐使用常规剂量的第二代抗组胺药(表1):
2. 二线治疗
抗组胺药物常规治疗2周*后,临床免疫学会(EAACI)/联合*变态反应和哮喘欧洲协作组(GA2LEN)/欧洲皮肤病学论坛(EDF)/*过敏组织(WAO)*指南推荐使用4倍剂量(逐渐增量),许多临床研究证明超出常规计量的抗组胺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也有文章指出,高剂量的抗组胺药的使用仅能缓解瘙痒的症状而不减少风团的数量,且过量使用会造成嗜睡等不良反应。有文章推荐药物使用时一次加到4倍剂量,症状缓解2~3周后逐渐减量,并长期低计量维持治疗。国内指南推荐增加2~4倍剂量。此外根据个体差异不同,也可以选择更换不同种类的抗组胺药或者联合使用,患者需要至少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抗组胺药物以避免耐受。国内指南认为同类结构的药物联合使用可加强抗炎作用,但是仍然缺乏临床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