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斜 > 正文

隐斜是怎么引起的(2)

因此,当解剖性或神经支配性因素不起作用时,在没有矫正的中度远视眼患者,在正视眼从事过多近距离工作,或在获得性老视,由于需要增加调节,就会有发展成内隐斜的趋势,先天性近视则由于看近经常要过度集合,也有发展为内隐斜的可能。反之,先天性散光或后天性近视因为不需要调节,发展的老化眼不需要集合,混合性散光或高度散光既不需要调节也不需要集合,这些情况可发生外隐斜。因此,在做隐斜检查时,凡有屈光不正者应戴矫正眼镜检查,如为新戴镜应在戴镜4周适应后再进行检查,方可得出准确结果。

3、神经源性隐斜:由于眼外肌的神经支配异常所致的隐斜称为神经源性隐斜。这包括很多因素:眼肌轻瘫或痉挛状况影响核下神经元,异常或不规则的刺激低级的协调区域,扰乱连接眼球运动器官的本体感受器,或高级中枢的不协调。所有这些引起麻痹性或痉挛性斜视的情况对眼球运动的影响很小,在为了保持双眼注视时融合运动可以控制使偏斜变为潜在性。

临床上将这种隐斜分为二大类。

(1)核下性隐斜:

由于下级神经元受累时产生单条眼外肌功能失常所致的隐斜,常为非共同性隐斜。此种隐斜多为暂时性,若眼外肌功能完全恢复则隐斜可消失,但是功能的恢复常不完全或出现一些变化,包括肌肉和韧带的挛缩或延伸,并且导致永久性的偏斜,最后大多数转变为共同性显斜。值得注意的是眼球的运动只需要任何肌肉的一点力量,偏斜多不是由于单条肌肉功能的减弱,而是神经肌肉协调功能分配不均衡所致,此外,完全性的共同性隐斜少见,即使有也是逐渐转变的。

(2)核上性隐斜:

由于上级神经元病变所致的隐斜,多为共同性隐斜,可累及同向运动或异向运动,如果程度轻微则表现为隐斜。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