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是由于巨核细胞产生或释放减少或缺如、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等原因导致的,其具体病因及机制如下叙述。

一、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原因

血中血小板水平是血小板生成与破坏达到平衡的结果。因此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分为:巨核细胞产生或释放减少或缺如、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或上述两种因素同时存在。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进行分类,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可分为免疫性、感染性、先天性或遗传性等。现将主要的几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述于下: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母婴血小板抗原性不合致婴儿出生时,血小板计数常小于30×109/L,故发生出血。

(2)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抗体既破坏母亲的血小板,又破坏胎儿血小板。按病因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母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活动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妇女如怀孕,其血中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血小板,而致血小板减少。

②母患全身性红斑狼疮:血中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婴儿出生后,多见血小板减少。

(3)新生儿溶血病并有血小板减少: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症常并有血小板减少。

(4)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引起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①先天性 孕母在孕后期用过某种药物而被致敏,当再用同一药物时,产生大量抗体破坏胎儿血小板,主要药物有磺胺、奎宁、奎尼丁、对氨基水杨酸、苯巴比妥、氯噻嗪等。

②后天性:出生后新生儿用某些药物,如磺胺、地高辛、吲哚美辛等,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