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性巩膜炎是怎么引起的

1、发病原因

1905年Schaudinn和Hoffman首先发现梅毒的病原体。苍白密螺旋体为一细小而纤细的螺旋形微生物,有6~14个螺旋圈,两端呈逐渐变细的锥形。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在暗视野或银染色时均能看见。螺旋体的结构与革兰阴性杆菌极为相似,其外表为一层透明质酸黏液层包绕,可能是具有毒力的致病物质。迄今所知,苍白密螺旋体的天然宿主只有人类、某些猴类及高级类人猿。

2、发病机制

梅毒不仅由性交传播,而且可由感染的母亲传染给胎儿(先天性梅毒)。梅毒最初表现为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处溃疡,即无痛性硬下疳,多见于生殖器区伴局部淋巴结炎(一期梅毒)。1个月~3年后,经血液传播导致二期梅毒,特征性表现为皮肤和黏膜损害及全身淋巴结炎。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可抑制苍白密螺旋体,形成潜伏期。1/3的感染个体常在1~30年的潜伏期后形成三期梅毒,包括对苍白密螺旋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免疫反应形成梅毒瘤(gumma)。梅毒瘤可出现在任何部位,常引起心血管损害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瘫痪)。梅毒瘤内可发现苍白密螺旋体。苍白密螺旋体经感染的母亲引起先天性梅毒,主要表现为早期黏膜皮肤损害、鞍状鼻(saddlenose)、拱状腭(archedpalate)及骨膜炎(periostitis)等。晚期表现为基质性角膜炎、Hutchison牙齿、神经性耳聋(neurodeafness)和颅骨异常(skullabnormalities)等。先天性梅毒表现的Hutchinson牙齿、神经性耳聋和基质性角膜炎合称为Hutchinson三联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