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什曼病 > 正文

利什曼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2)

含虫的巨噬细胞可藉淋巴或血流到达人体的任何部位,但在脾、肝、骨髓和淋巴结的巨噬细胞中最易繁殖,由于虫数大量增加,直到巨噬细胞容纳不下而告破裂,散出的无鞭毛体又侵入其它巨噬细胞,继续进行繁殖,如此反复不已,引起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极度增生,导致脾、肝、骨髓,淋巴结等器官产生一系列病变。AIDS若并发利什曼病,利什曼原虫还可播散到胃肠道和皮肤组织,在胸腔积液与血液内极易查见原虫。在临床上,未合并感染HIV的利什曼病患者,除了有脾、肝肿大等症状外,还表现为免疫球蛋白的大量增加,但对机体无保护作用;患者的细胞介导免疫受到抑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作用降低,需待治愈后才能恢复。

受感染白蛉叮咬的人,除一部分人可发展成为典型的利什曼病外,大多数呈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型,其主要依据为:

①利什曼病流行区内的居民,或是虽生活在非流行区,但在白蛉季节内曾去过流行区居住过的人员中,有些人从未有过利什曼病史,但当感染了HIV或成为AIDS后,发现其同时也是利什曼病患者;另有一些癌症患者和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发生了利什曼病,这都表明他们先前已感染了利什曼原虫。

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巴西和以色列的利什曼病流行区,健康人群的抗体阳性率达7.5%-15.0%;在中国甘肃省,1997年曾用ELISA法检测利什曼病患者的家庭成员的血清抗体,阳性率达21.0%。

③用利什曼素对利什曼病疫区的健康人作皮内试验,具有很高的阳性率,表明亚临床型较为普遍。隐性感染者一旦患有任何一种能使宿主细胞免疫抑制倾向的疾病,诸如营养不良、癌症、器官移植、获得性免疫缺损,均可使隐匿在机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增殖,发展成为利什曼病。因此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利什曼病专家委员会认为,利什曼病是一种机会性感染疾病。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