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古今儒医与儒患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的健康需求愈来愈强烈,对医院和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人们的健康理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自我调控等还存在着一定偏差,对生命科学规律的认识、对医学与医生的尊重、对自我健康的呵护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还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所以出现了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尽管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其不良影响人所共见,切不可等闲视之。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既要求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还要形成“儒医”与“儒患”之间关爱、信任的良性互动。

医者要有儒家情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与医是密切相关的。儒者以经世致用为崇高理想,并将对生命的关注贯彻始终;而医者在疗疾愈身的过程中也时刻不忘以身喻国,追求心与身、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与平衡,所谓“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呈现出医儒交融的气象。由此,“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产生了一代代的“儒医”。

既然是儒医,便对医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提出,医者不仅要“专于技”,更要“恒于德”。学医的人要“诵、解、别、明、彰”,知天文、晓地理、通人事。既要参透医理,又要联系实际;既要知道自然的燥、湿、寒、暑,又要明了患者的饮食居处、喜怒哀乐;既要全面了解病情,辨证论治,更要视患者如亲人,充分体现仁心、仁德、仁术。所谓“大医精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无独有偶,与孔子几乎同时代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其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向医学界提出了遵守行业道德的倡议,要求医者坚守医学的纯洁与神圣精神,视患者如父母、儿女、兄弟,终身尽己所能为患者谋利益,不可有丝毫害人之心和恶劣行为,自觉为患者保守秘密。这一振聋发聩的誓言成为每一位医学生的第一课,彰显了医者的信念与责任。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