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厦门眼科中心专家:早产儿出生后4周-6周是筛查视网膜病变的黄金期

十月怀胎,瓜熟蒂落。可是有些宝宝在妈妈肚子里还没有待到37周足月,就迫不及待的来到了这个世界,这类宝宝叫早产儿。不少早产儿父母觉得,孩子出了保温箱就可以松一口气。然而在眼科领域,需要警惕一种常发生于早产儿的眼底疾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

30周早产儿患上视网膜病变

多多(化名)是个早产儿,出生时才30周,体重仅1700克,一生下来就住进了保温箱。出生2周后当地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生在给多多进行常规眼底筛查时,怀疑多多患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建议家长尽快带去厦门眼科中心做进一步诊疗。

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眼底病专家黎晓新教授在详细查看多多的检查结果及全身情况后,确诊多多的视网膜病变已经发展到II期,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影响视力,严重者可致盲。黎晓新教授建议尽快给予多多双眼玻璃体药物注射治疗(往眼睛里打抗VEGF药物)以控制病情发展。

在麻醉师、手术室、护理团队等的通力合作下,黎晓新教授为多多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4天复查,小多多眼底视网膜血管的发育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之后6次复查多多的视网膜病变部位新生血管完全消退,视网膜已正常发育。“孩子的眼睛终于正常了!”多多父母悬着的一颗心也终于落了下来。

ROP发病率高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黎晓新教授介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以新生血管形成导致出血、渗出,纤维增殖进而视网膜脱离为特征的病变。且出生孕周和体重越小,发病率越高。既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达12.49%,其中20%的患儿因此丧失视力。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我国儿童失明的重要原因。

我国早在2004年就颁布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指南要求出生胎龄小于34周、体重低于2公斤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及时进行眼底病变筛查。如不予以干预治疗,视网膜增生的血管会牵拉视网膜,孩子可能会导致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

早产儿出生后4周-6周是筛查视网膜病变的黄金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病因较复杂,主要原因是早产和低体重,此外,还有遗传、感染、酸中毒、贫血等多种影响因素。黎晓新教授解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共分为5期,3期以前的病变,如及时进行治疗可中止病变的进展,宝宝的视力能正常发育。进展到4期,视力则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进入5期后,手术的成功率低,只能保留光感。如今随着新生儿治疗技术的进展,以及眼底筛查的普及,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期发现和确诊率越来越高。

黎晓新教授提醒,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可以筛查出来。通常,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活动期发生在出生后4周-6周,这也是筛查视网膜病变的最佳时期。若经筛查无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每两周随访一次以关注眼睛的发育状况;若诊断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则要每周检查一次;对于病症明显的患儿,就要进行相应方式的治疗。目前,一般通过激光、冷冻治疗、眼内注射药物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该病。

建立防治网给早到的天使不会迟到的“视”界

2016年以来,厦门眼科中心一直在致力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及治疗”项目,巨资引进新生儿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教授作为儿童眼底病防治的先驱,连续主持制定了我国第1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及更新《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类和治疗专家共识(2023)》。在黎晓新教授的带领下,厦门眼科中心还专门成立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学组,联合各级医疗单位,建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网,对早产儿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和早期及严重病变期的干预治疗,还早到天使一个光明的“视”界。

关于ROP筛查

•哪些早产儿需要筛查:

1、对出生体重<2000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进行眼底病变筛查,随诊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

2、对患有严重疾病或有明确较长时间吸氧史等比较高危的患儿可适当扩大筛查范围。

•筛查起始时间:

初次检查应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开始,而出生胎龄32周以上的早产儿出生后即可进行筛查。眼科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眼睛情况,预约下次检查时间,直至视网膜发育成熟。

•干预时间:

由于ROP的治疗“时间窗”短至2周,确诊阈值病变或1型阈值前病变后,应尽可能在72小时内接受治疗,无治疗条件要迅速转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