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学术交流活动在线上成功举办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类型,它是一种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可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淋巴结、脾脏、骨髓、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在临床表现方面,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然而,症状的表现可能因肿瘤的位置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如EB病毒感染)、环境因素、免疫功能异常等有关。

2024年6月24日,一场聚焦弥漫大B淋巴瘤的学术交流活动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汇聚了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临床医生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共同探讨弥漫大B淋巴瘤治疗的最新进展与前沿技术。

活动伊始,大会主席周继豪致辞,强调了此次学术交流对于推动弥漫大B淋巴瘤研究和治疗的重要意义,并对与会嘉宾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学术报告环节,多位专家带来了精彩的演讲,讲者们深入剖析了弥漫大B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为精准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会中还分享了最新的临床治疗策略和药物研发成果,展示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兴疗法在弥漫大B淋巴瘤中的应用前景;最后还通过一系列真实病例,阐述了多学科综合治疗在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显著成效。

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学术交流活动在线上成功举办

目前对于DLBCL的治疗,R-CHOP是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50~60% DLBCL患者通过标准治疗可获得长期生存,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治愈,主要两方面原因:一、由于DLBCL具有侵袭性,患者一线治疗效果不理想,达不到深度缓解,从而无法实现长期生存。二、DLBCL患者治疗缓解后出现复发,只有较少部分复发患者在进行挽救治疗后获得长期生存。一线治疗时,提高疾病缓解深度是预防复发难治(R/R)DLBCL,甚至是实现疾病治愈的关键点。临床一线治疗也曾采取增强免疫化疗方案、R-CHOP联合BTK抑制剂等新药方案或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但疗效都不理想。随着对分子认识的加深,可将DLBCL分型更加细化。《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4种LymphGen基因分型,即四分法;Nature Medicine中的一项研究将DLBCL分为C1-C5型,即五分法;2020年Cancer Cell上在四分法的基础上发布了七分法,新分子分型为临床药物的选择提供了方向。例如,MCD亚型DLBCL患者CD79b突变和MYD88突变发生率较高,同时阳性的概率在40%以上,这部分患者会对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泽布替尼等敏感性较高,使用该类药物治疗的研究结果值得期待。另外有研究显示原发睾丸、乳腺、皮肤等节外受累的DLBCL亚型,也存在CT79b和MYD88双突变,其中超过60%原发睾丸的DLBCL患者是双突变阳性。BTK制剂,特别是泽布替尼在多个亚型的B细胞淋巴瘤中均显示更强的疗效和更佳的安全性,作为小分子药物可透过血睾屏障和血脑屏障,在DLBCL领域具有潜在治疗前景,结果令人期待。双表达DLBCL淋巴瘤患者使用R-CHOP方案治疗的效果不理想,但其可能会从R-CHOP与BTK抑制剂联合治疗中获益。泽布替尼上市后,研究者发起许多研究探索泽布替尼在各类型DLBCL患者中的使用,有研究表明,对伴CD79b突变、NOTCH1突变等双表达DLBCL患者来说,泽布替尼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明显提高了缓解深度和延长了疗效持续时间。

此外,本次活动还设置了互动讨论环节。参会者们积极提问,与专家们就临床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思维的碰撞与交流,不仅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学术交流活动在线上成功举办

此次弥漫大B淋巴瘤学术交流活动是一次知识的盛宴,为广大医学工作者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也为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我们相信,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弥漫大B淋巴瘤的治疗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