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族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的已能找到突变的基因,有家族发病史可循。
2、肾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抵抗或不敏感)
(1)家族性:多为性连锁隐性遗传,临床都在男性儿童发病。也有V2受体基因或aquaporinⅡ基因异常或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后天获得性:临床上许多疾病或者药物可影响肾小管功能发生肾性尿崩症,在原发性疾病治愈后尿崩症也随之消失,如低血钾、高血钙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肾盂肾炎、多囊肾等肾脏病;镰状细胞病或特异质等血液或血管病;也有锂、地美环素及麻醉剂甲氧氟烷药物。
3、原发性烦渴(水摄入过多性)
这些病人皆为后天获得性原因,如习惯性多饮或有精神性疾病(精神分裂症或神经官能症、渴感阈值降低等)。在渴感异常病人可能有颅内病变,如结核性炎性肉芽肿、结节病、肿瘤、血管炎等,有时与中枢性尿崩症同时存在。
二、发病机制
抗利尿激素又称精氨酸加压素(AVP),为9肽氨基酸物质,分子量1084。ADH主要由视上核分泌,也由室旁核分泌,然后沿下行纤维素通路至神经垂体贮存,待需要时释放入血。ADH随血至远曲肾小管和集合管,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使腺苷环化酶活化,cAMP增多,激活蛋白激酶,促进管腔上的膜蛋白磷酸化,使膜蛋白模型改变,进而管腔内侧细胞膜细孔开大,孔数量增加,水通透性增强,促进水分回吸收。ADH的作用:
1、调节水代谢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可使ADH释放增多,促进远曲小管与集合管回吸收水分,因而尿量减少;反之,则ADH释放减少,尿量增多。
2、收缩周围及内脏小动脉导致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减少、血液输出减少、冠状动脉受累、心肌缺血。
中枢性尿崩症病人因抗利尿激素分泌能力部分或完全破坏,致ADH分泌缺乏或严重缺乏,而肾性尿崩症病人血浆ADH水平是正常或轻度升高的,但肾脏对ADH作用不敏感、有抵抗。此二者均导致尿液不能浓缩,尿量增加,脱水。机体水分的丢失,使血浆渗透压、血浆钠轻度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引起渴感和水的摄入,从而防止脱水的进一步加重。因此,在自由饮水情况下,无论中枢性尿崩症病人或肾性尿崩症患者均不发生脱水,除非病人在口渴机制上有损害或其他原因不能足够饮水补偿尿中水的损失。
原发性烦渴病人与上述二者不同,它是由于患者习惯性多饮,或因精神疾病、神经官能症,或口渴机制异常等原因,过多的摄入水,扩张了体液,并使血浆渗透压、血钠水平轻度降低,因而ADH分泌释放受抑制,引起尿的稀释和尿排量增加,以防止体内水分进一步的增多,因此病人的低血浆渗透压和低血钠水平不会进一步加重。在限制水摄入后,可解除精神性烦渴病人ADH分泌的抑制。
月劳病病因:凡妇女生产(正产、流产、刮宫、引产)后,子宫内膜肌肉层、浆膜层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一般要6―7个星期才能彻底恢复,在此期间,夫妻同房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详细]
2020-01-08 17:38:05不排卵的原因有:1、垂体功能障碍:垂体腺瘤,席汉综合征,结核或梅毒肉芽肿。2、下丘脑障碍:分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类。前者包括特发性间脑性无月经,心因性无月经,功能性高催乳素血症,神经性厌食症;后者包括间脑部肿瘤,脑炎后,头部外伤后[详细]
2020-01-08 17:38:06阴道斜隔的发生是由于在胚胎时期,致畸因素的作用引起的,其具体发病原因及作用机制如下所述[详细]
2020-01-08 17:38:06一、发病原因病因尚不完全明了。患者多伴有慢性输卵管炎,有报道该病与输卵管结核并存、也有发生于输卵管结扎之后者。二、发病机制原发性输卵管癌的病理变化如下:1、局部输卵管上皮全部为癌组织所代替[详细]
2020-01-08 17:38:05肾阴不足,肝火上亢所致的眩晕。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详细]
2020-01-08 17:38:04一、发病原因外阴天疱疮的发生需要诱因,某些药物、食物可诱发天疱疮[详细]
2020-01-08 17:38:021、平时所吃的油腻、辛辣的食物及化学合成的药物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致使血液循环不畅,这时肝脏充血并且下腹腔静脉受压,就导致肝火上升。2、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生闷气等都会引起肝火上升,所以调整自己的情绪也非常重要[详细]
2020-01-08 17:38:02如输卵管结核这种内生殖器结核一般认为是继发感染,盆腔脏器受累后病变可以向邻近器官直接蔓延,首先侵犯输卵管。输卵管黏膜的构造有利于结核杆菌潜伏,结核杆菌可在局部隐伏1~10年甚至更长,一旦机体免疫力低下,可重新激活而发病[详细]
2020-01-08 17:38:03职业性痤疮分为油痤疮和氯痤疮,二者的发病原因具体如下所述[详细]
2020-01-08 17:38:02(1)外感性发热:许多外界致病因素都可引起发热,其中以温热之邪最为重要,包括风邪、暑邪、燥邪及火邪。阴寒一类邪气引起的外感发热其势轻微[详细]
2020-01-08 17: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