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 > 正文

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

一、基本治疗方案

大肠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癌肿为首选,辅之以放射治疗、化疗药物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最近不少学者对早期大肠癌采用经内镜下切除治疗,也取得较好疗效。至于如何选择最佳方案,须依据不同的临床病理分期。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Dukes′A期者,可予手术,并予中药,不需化疗;Dukes′B期者,可予手术,术后予化疗并中药,直肠癌尚可予放射治疗;Dukes′C期,结肠癌治疗可予手术,术后予化疗并中药,直肠癌则可手术前或术后放射治疗,并予化疗及中药;Dukes′D期,以放疗、化疗、中药、免疫治疗为主,手术仅为姑息切除或对症处理。中西医在治疗肿瘤上各有所长,故治疗大肠癌必须做到发挥中医药各自优势,坚持长期治疗,宽舒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治疗,增加饮食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功能。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1、手术治疗:

是根治结、直结癌的最有效的方法,凡适合手术的患者,应及早行手术切除治疗。

2、化学药物治疗:

大肠癌根治术后,仍有50%的病例复发和转移,因此术前、术后化疗有可能提高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抗癌药物首选氟脲嘧啶,其次为丝裂霉素和阿霉素。

3、放射治疗:

术前放疗,可缩小肿瘤,提高切除率,术后放疗,可杀死残留的肿瘤细胞。单纯放疗,仅用于晚期直肠癌病例,有止血,镇痛、延长存活期的作用。

4、内镜下治疗:

对于早期粘膜层癌,可内镜下切除,晚期肿瘤,可在内镜下放置支架,以防狭窄及梗阻。

5、中医中药治疗:

可作为辅助及支持治疗,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

二、辨证分型治疗

1、根据大肠癌的临床表现,中医治疗可参考肠中积聚、肠风、锁肛痔、脏毒及痢疾等病辨证施治。其病大多以本虚标实为特点,本虚多为脾虚胃弱或脾肾两虚,标实多属湿热、瘀毒为患。故治当标本兼顾。我们在大肠癌病理机制的内容中已阐述了脾虚、肾亏、正气不足,甚至说"阳虚"乃大肠癌病之根本,湿热、火毒、瘀滞乃病之标,所以治疗大肠癌方药应体现出温阳益肾、健脾理气之治本原则,至于清利湿热、清热泄火,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一派清泄之象的"舍本治末"的治法及方法,笔者不敢苟同,故对其方法药物不予摘示,请参考相关书籍。

2、中医传统理论已明确告诉我们,凡积病多体虚,由虚而致积,因积而益虚,二者互为因果关系,虚是根本。肿瘤的治疗大法,补益大法应贯彻治疗始终。我们中医是最讲究辨证的,辨证指的是通过表象看本质。辨证辨的是根本,我们很多同仁绝对知道这些基本问题(或理论),但投入实际应用(临床)时,"辨证"则成了"辨症",名为辨病的本质,实则停留在表象,未深入进去,而用此指导临床,疗效可知。倡导清泄为治疗大法的观点,即属此类。在临床上必然受挫。如乳腺癌,一味用清下药物,反而肿块增大。正如明代薛已在《薛氏医案》中记录:"服克伐剂,反大如覆碗,日出清脓,不敛而殁。"著名中医结合学家于尔辛教授在肝癌病机的探讨中,已发现此类问题,他们认为肝癌的"病本"是脾虚,而不是"血瘀"或"热毒"、"癌毒",健脾益气治疗肝癌,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治疗肝癌疗效要好,而且从生存率、生存期及生存质量比较,差别明显。我们现在在其他癌肿治疗方面亦在重蹈此类错误,希望我们同仁认真思索,以益于改进发展。

3、在大肠癌治疗方面,此类错误较为明显,明知其病本为虚,但治疗上却大谈"清泄之法"。我们分析可能与以上几点有关。

(1)因大肠癌散在于中医的"肠风"、"肠覃"、"脏毒"、"下瘀"之病中,较传统治疗影响较重。

(2)大肠癌临床症状典型明显。如便血、脓血便、里急后重,甚至发热、舌苔黄腻,受表象影响,而急功近利,忘却根本。

(3)受"癌肿"为热毒之邪,治疗宜清热解毒、清热泄火的思想误导。

4、大肠癌临床以中晚期居多,常见类型可分为脾虚湿毒型、瘀毒内积型、癌毒泛滥型。

(1)脾虚湿毒型

证候:面色萎黄,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腹痛或肛门酸痛,大便呈浓血性粘液,便次频,便形细或扁,或里急后重,舌质淡,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抗癌。

上述主证,属脾气已虚,癌毒滞肠。多见于中、晚期有溃疡的肿块型和以溃疡为主的溃汤型癌。用太子参、苍术、薏苡仁、茯苓、山药益气健脾利湿,山药又有保护粘膜之功。马齿苋、败酱草、地榆炭、仙鹤草、茜草、槐花炭有凉血止血,解毒抗癌作用。诸药合之则益气健脾利湿,凉血止血解毒,以组成抗癌之功。

(2)瘀毒内积

证候:面色晦黯,腹胀腹痛,痛有定处,或向下放射,腹部可触及包块,大便困难,逐渐产生肠梗阻或下痢紫黑脓血,大便变细或扁,舌质紫或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或涩。

治法:化瘀攻积,解毒止痛。

上述主证,多见于浸润型结肠癌。属湿邪壅肠,癌毒内积,故常见排便困难,或呈进行性梗阻,感染时大便呈脓血性粘液便,或紫黯色便,腹部胀痛,用三棱、莪术、制军能通滞化积,归尾、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川楝子、延胡索、乌药理气止痛,败酱草、马齿苋、茜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止血解毒。

(3)癌毒泛滥

证候:精神委软,面色苍白,形体消瘦,或呈恶病质,四肢欠温,腹胀腹痛,或腹部可及多处肿物,或肛门下坠酸痛,下痢脓血,泻后稍安,舌质淡或光嫩,脉沉弱。

治法:补益气阴,抑癌解毒。

方药:人参或红参5g,枫斛5g,阿胶15(g另烊化),生蛤壳100g,生牡蛎100g,生瓦楞100g,白术10g,山药30g,薏苡仁30g,鸡内金10g,吴茱萸2g,黄连3g,炮姜10g。

本证临床多见于肠癌晚期(D期),属气血津液俱亏,癌细胞广泛浸润,其形体特点为进行性消瘦或呈恶病质。此期治疗,应先着重减轻症状,提高生存功能,务求控制肿瘤的发展,延长生命。故宜用大补气血阴阳之大法,佐以软坚散结,健脾和中。用人参或红参、枫斛、阿胶益气阴,养精血为主药,其中阿胶富含胶质和多种氨基酸,配合参、枫斛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是扶正抑癌的主药;用蛤壳、生牡蛎、生瓦楞能补充生物钙,改善淋巴通透性,有散瘀消炎,减除水肿,缓解平滑肌痉挛而止痛之效;配用吴茱萸、黄连、炮姜,寒温并施,有利于改善气机升降失司;配白术、薏苡仁、鸡内金健脾利湿,可起到中和作用。

(4)对症用药

脓血粘便,加马齿苋、地锦草、败酱草、仙鹤草、三七、地榆、槐花。

里急后重,加黄柏、黄连、秦皮、赤芍、木香。

肠壁水肿,加苍术、猪苓、茯苓、泽泻。

纳呆腹胀,加鸡内金、山药、焦山楂、神曲、谷麦芽。

疼痛酸胀,加川楝子、延胡索、乌药、白芍、甘草、炮姜。

肛门下坠,加黄芪、葛根、升麻、炙甘草。

舌红光嫩,加西洋参。

口腔糜烂,加苦参、蛇床子、玄参、白英、五倍子,水煎取汁漱口,加服少量珠黄散。

通过对大肠癌病机的探讨,上述分型的治疗法则均应加上"温阳益肾",方药亦宜酌加"温阳益肾"的方药,才切中大肠癌之病机根本。

根据本病治疗原则,笔者亦拟定了一张大肠癌基本方:

太子参(人参)10g,白术10g,苍术10g,薏苡仁15g,山药20g,炮姜10g,炮附子30g(先煎),肉桂10g,败酱草30g,茜草30g,马齿苋30g,仙鹤草30g。

临床上根据具体兼证,参考以上辨证加减治疗各型大肠癌,疗效比较理想。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