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解酒饮料真能解酒吗?吃桑葚干可以“千杯不醉”?

酒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间的社交,难免都会遇到要“喝一杯”的情况。由于担心喝醉后不能迅速醒酒,一些朋友会选择购买含有维生素成分的功能饮料。然而,这些饮料真的可以解酒吗?

提到解酒就不得不说酒精的分解方式。酒精可以与其他分子结合形成酯类化合物等物质,却难以找到一种可以分解酒精的物质。在人体的肝脏代谢中,乙醇首先通过乙醇脱氢酶的形成刺激神经,从而产生醉酒功能的乙醛,这种物质接着会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形成乙酸,其进而会被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被排出体外,从而完成了酒精在人体中被代谢分解的过程。

既然没有可以直接分解乙醇的物质,所以宣传具有解酒功能的饮料并无法真正分解进入人体的酒精。这些饮料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达到解酒的目的:

1.通过保护人体的组织器官,从而减少醉酒的不适感觉。部分饮料中含有酒石酸或者蜂蜜等物质,这些物质大多可以凭借其酸甜美味的口感,使得胃肠道分泌功能在酒精的刺激下也尽可能维持正常,从而使得醉酒后恶心呕吐的不适感觉减少。

2.通过和酒精进行短暂的结合,从而延缓酒精被人体吸收的速度,减少醉酒后头晕的感觉。以酸奶为例,饮酒前食用酸奶会使得酒精因为胃部形成的酸奶保护膜而降低吸收速度,从而减少醉酒的感觉。

3.提升肝部功能,从而使得肝脏对于酒精代谢的速度加快,达到解酒的目的。

所以,上述三种方式都是通过改变人体对于酒精的反应来进行解酒,而非真正能分解乙醇分子。部分功能饮料中声称“含有维生素可以解酒”的说法也是不科学的。维生素中和肝脏有较密切关系的是B族维生素,它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泛酸、叶酸等。这些维生素是一些人体代谢中所需酶的必要成分,补充后有利于保护肝脏,增强肝脏的代谢从而加速肝脏对酒精的分解,也非直接分解乙醇分子的方式。

解酒饮料不能直接分解乙醇分子,但可以缓解醉酒的不适、减缓酒精的吸收速度等,但酒精对人体的伤害无法避免,所以适度饮酒很重要。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无酒不成礼仪”,又有“无酒不成宴席”。朋友聚会要喝,交际应酬要喝,逢年过节走亲访友要喝,开心要喝,不开心也要喝,有时是自己要喝,有时又逼不得已要喝。酒精摄入会导致脂肪肝,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炎症、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既希望通过喝酒来达到一种氛围和愉悦,又希望喝酒不会影响自身的健康。那么“解酒”这件事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希望,喝酒的时候,通过解酒药也就是食用某种保健品或保健食物,以达到不损坏身体器官的效果,或者希望可以在喝醉后迅速恢复清醒状态。

网上简单搜索就会有“最强解酒食物10种”,“解酒食物12种”等文章,日常见到的茶水,蜂蜜,酸奶,生姜,米汤,蛋汤,柚子等食物均在其中。近日,一则桑葚干解酒的新闻被多处媒体转载,文中提到,“桑葚中含有活性酶和大量的硒,这些是重要的“护肝因子”,喝酒前30-40分钟食用3-4粒桑葚干,可以预防酒精中毒发生,增强肝脏功能,提高肝脏抗氧化、解毒、抗毒能力,加速酒精分解,从而起到解酒护肝的作用。尤其适合酒后头痛,想吐的人群。”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只是谣言?有没有什么食物是可以达到解酒效果的呢?这篇文章将为大家揭示答案。

解酒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酒精和其他的食品成分不同,不经过消化过程就可以直接吸收进入体内。通常酒中的酒精20%被胃吸收,剩下的80%被小肠上部吸收。饮酒后1-2小时,全部的酒精就可以被肠胃吸收。被胃肠吸收后的酒精,再由肝脏的静脉进入到肝脏,并流向全身的脏器。

要想解酒,首先需要减少胃肠对酒精的吸收。因此,避免空腹饮酒,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胃和肠对就酒精的吸收速度。

酒精进入人体的分解图:酒精进入身体后,20%被胃吸收,80%被肠吸收,吸收后的酒精进入血液并被运输到肝脏中,在肝脏中分解,再由尿排出体外。如上图所示,进入血管的酒精通过血液循环被迅速带到肝脏中进行分解。在肝脏中,酒精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乙醛,紧接着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醋酸,再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血液中高浓度的酒精,以及乙醛的毒性作用,会引起醉酒。

因此加快肝脏的分解速度,降低血液中酒精和肝脏内乙醛的浓度,可以达到解酒的效果。人体内所含有的乙醛脱氢酶的含量以及活性都不尽相同。

通过食用增强这种酶含量和活性的食物可以达到解酒的效果。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