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中药蜈蚣的副作用

中药蜈蚣源自大蜈蚣科少棘巨大蜈蚣的全虫体,其特性为咸、辛、温,并带有一定毒性,归经于肝、脾、肺。在中医中,蜈蚣扮演着败毒抗癌、息风解痉及退炎治疮的角色。常规剂量建议为煎剂时使用1至5条,或制备丸散时采用0.3至3克,外用则根据实际情况适量调整。

然而,蜈蚣的使用并非毫无风险。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对肝脏造成伤害。当口服剂量超过10条时,可能会引发全身性红斑,尤其是膝盖周围,虽可于停药后2至3日内自行消失,但仍需警惕。更严重的是,蜈蚣咬伤可能导致局部肿痛乃至淋巴管炎、组织坏死,极少数情况下会引起全身反应如头痛、发热、晕眩、恶心、呕吐,甚至抽搐、昏迷,这类中毒情况通常与摄入约15至30克蜈蚣有关。

安全用药需注意以下几点:

确认适用情况,血虚生风或体质虚弱者不宜单独使用,孕妇应禁用。

严格控制用药量,避免副作用因剂量过大而加剧。

若不慎被蜈蚣咬伤,应立即在伤口上方约2至3厘米处用布带适度绑扎,每隔15分钟放松1至2分钟,并对伤口周围实施冷敷。必要时,可通过切开皮肤并利用吸脂器或拔罐等方法排出毒液,并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洁伤口。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长期使用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