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百草枯为什么不让卖了

在农牧业生产活动中,化肥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百草枯作为一种广为人知的农药,因其快速且显著的效果受到关注,能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展现其威力。这一产品的引进最初源自海外,其高效性能迅速获得认可。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着手研究百草枯。这一项目的启动,背后是一个规模较小的研究机构,它们选择了这条道路以避免与大型研究机构直接竞争,寻求创新而非重复已有的研究成果。尽管面临资金短缺和长达十年的研究周期,这个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不仅成功研发出百草枯技术,还成为继先正达之后全球第二家掌握该技术的国家,其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百草枯的优势在于其快速作用的同时,接触土壤后会钝化,不影响植物根系,也不会在土壤中残留,耐雨水冲刷,适用于各种天气条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因此,它一度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

然而,百草枯的高度毒性不容忽视。一旦误服超过10毫升,致死率极高,几乎无法救治。发明者未曾预料到有人会主动服用这种无解毒剂的农药来自杀。这一悲剧性的现实,加上不断发生的自杀事件,最终促使百草枯被禁止销售。

面对这样的结局,有人提出质疑:为何因个体行为而禁售百草枯,却不在其他可能导致意外或自杀的领域采取同样严厉措施。事实上,为防止误服,百草枯后来被特意添加了难闻气味、催吐剂及醒目的颜色,但仍无法阻止某些决意轻生者。

百草枯对中国农业发展贡献巨大,却因人类的极端行为走向禁售,这无疑是一个遗憾的结果。其背后的复杂性引人深思,反映出在科技进步与社会管理之间寻找平衡的挑战。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