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术语,他们经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去医院检查时*次听说。但是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大家都耳熟能详——脑卒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缺血性脑卒中。据统计,近三分之一的缺血性卒中与颈动脉狭窄有关。但是不要着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怎么会变窄?
超过90%的颈动脉狭窄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现代社会逐渐老龄化。与此同时,经济条件的改善伴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营养过剩和体内脂肪堆积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年龄和多余脂肪的双重作用下,多余的血脂沉积在血管中,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如果颈动脉中的斑块增大到管腔变细,则表现为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一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灾区,这与颈动脉的解剖结构有关。颈动脉由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组成。如果血管就像一条河,那么当一条大血管分成两条时,就像河流的分叉部位一样,会发生流体动力学的变化,其中的血液会形成湍流、涡流等紊乱的流动状态,就像河流的分叉部位容易沉积泥沙一样,血液中的杂质(如脂质等。)更容易沉积;同时,分叉部位比普通血管更容易受到血流的冲击和损伤,在身体的自我修复过程中更容易形成局部脂质斑块。久而久之,斑块越积越多,血管越细,颈动脉狭窄就这样发生了。
随着斑块逐渐生长(颈动脉狭窄50%~70%),斑块对血流的影响也变得明显,可能会在斑块局部产生一些容易从斑块上脱落的血栓性物质,而且体积也比以前的小碎屑大,流到大脑,就会梗塞更粗的脑血管,引起更严重的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可能出现语言、肢体功能丧失、偏瘫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当然,当颈动脉狭窄>50%时,不*会发生脑梗塞。这时候如果继续放任不管,斑块会进一步扩大,致命威胁会更大。
颈动脉狭窄的四大危险。
1.头晕,行动困难,视力模糊。
如果颈动脉斑块生长不均匀,就会破裂,产生碎屑。这些碎屑脱落后随血流飘入大脑,可阻塞末梢血管,引起小脑组织缺血甚至坏死。细小碎屑阻塞的血管较细,导致脑组织缺血面积较小,甚至无症状。当然,大部分表现为短时间头晕、行动困难、视力模糊等。
2引发脑卒中,甚至是致命的。
近一半的临床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和斑块脱落引起的。因为,如果颈动脉斑块的碎屑阻塞血管较粗,则形成的脑坏死组织面积较大,可引起真正的脑梗死,出现中风或卒中的各种症状:如头晕、晕厥、无力、跌倒、偏瘫、失语、偏盲、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尿失禁、行动障碍等,严重者遗留后遗症甚至有生命危险。
三、并发血栓,引起急性脑梗死。
少数患者颈动脉狭窄可并发血栓形成,突然阻塞血流,或血栓脱落阻塞远端脑血流,引起急性脑梗死、脑卒中。
四、导致听力和视力下降。
听力下降也是中风的危险信号。此外,眼睛供血的动脉是颈动脉的分支。颈部动脉狭窄,斑块可直接导致视网膜供血和供氧不足,造成单眼和双眼视力障碍,并加重视力。
药,手术,各显神通。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人总是要老,颈动脉总是要老化硬化。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不可逆转。我们真的对颈动脉狭窄束手无策吗?当然不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有很多。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贯穿于颈动脉狭窄的全过程。只要体检发现患者颈动脉狭窄,即使狭窄程度在50%以上,也要开始药物治疗。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药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另一种是降血脂药物,主要是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即使血脂不高,也要考虑使用降血脂药物,可以降低斑块进展的速度。
此外,对于颈动脉狭窄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中风风险。
药物治疗可以延缓颈动脉狭窄的发展,但不能缩小和逆转形成的斑块。对于高风险患者,仍需考虑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被认为是预防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风的有效方法,也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经典的方法。
对颈动脉狭窄>50%有症状(如发生黑暗、中风、短暂性脑缺血等)的患者,可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无症状的患者,一般要考虑颈动脉狭窄>70%再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积极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切除颈动脉,去除引起明显狭窄的斑块。因为去除了斑块,治疗相对*。这种手术属于开放性手术,适用于年龄较小(75岁以下)和全身状况较好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