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健康频道 >

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方法(2)

(6)高压氧治疗:对一些局部脑血流量减少而发生卒中的病人,给高压氧1~2h能使其神经功能及脑电图改善。

(7)其他:对某些可予纠正的病因如血小板增多或聚集性增高、血脂异常等应给予及时检查及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一般疗法,各种合并症的及时发现与治疗,也应充分重视。

尼莫地平在脑缺血或脑梗死的急性期使用,可明显增加脑血流量,但不能减少梗死灶的大小。光量子疗法治疗脑缺血病人,是将病人静脉血抽出进行紫外线照射和加氧处理后,回输体内,可使神经功能障碍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2、颈动脉血栓内膜切除

(1)外科治疗的机制:研究表明,颈动脉管腔狭窄《70%时,脑血流(CBF)仍保持不变。可是,当狭窄≥70%,管腔横切面减少90%,即引起显著的CBF减少。由于脑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如脑底动脉环、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交通支、软脑膜动脉间的交通支等,即使脑动脉完全阻塞,可不引起任何神经功能障碍。动脉管腔内血栓形成或栓塞是错综复杂的过程,受下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血液成分、血管壁内膜、局部脑血流的特征如流速、漩涡等。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高度狭窄是上述诸因素所促成的血栓所致。因此颈动脉血栓内膜切除能防治脑卒中,不仅由于增加CBF,而且消除了潜在的脑血栓和栓塞的根源。

(2)颈动脉狭窄常见的病因:

①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常表现为多发性,累及颈总动脉分叉、颈部颈内动脉(ICA)、海绵窦内ICA、基底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CA)等。在颈总动脉分叉的病变常同时累及颈总动脉(CCA)的远心端和ICA的近心端,病变主要沿动脉后壁扩展,提示局部脑血流冲击血管内膜所致。

②颈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为一种非炎症血管病,以引起颈动脉和肾动脉狭窄为其特征。好发于20~50岁白种女性。常同时累及双侧颈动脉、椎动脉,但CCA分叉常不受累(异于动脉粥样硬化)。20%~40%病人伴颅内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