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神医圣手王肯堂

明代医家王肯堂(1549~1613年),字宇泰,号损庵,又号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王肯堂医术高明,医著等身,学识渊博,成果卓著。

王肯堂原住金坛西方边村,后随父迁至金坛县城。他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聪慧,工书法,擅石刻,娴习文史。自青少年时代起,他就对先贤“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名言印象尤深,决心按此奉行,留心医药方术,博览医著药书。17岁时,他的母亲身患重病,众医乱投药石,几乎丧命。这更加坚定了他“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的孝道思想,立志研习岐黄,发奋学医,当一名“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良医。

祖父王皋,父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讨,备员史馆4年。后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而被降职,愤然称病辞职回乡行医,在金坛东禅寺内为乡人治病。

一次,他的妹妹因患乳痈症,病重垂危,各方名医皆束手无策。王肯堂根据其妹的病情和脾性,依据脉理开药,服后豁然而愈,从此名震乡里。他常篝灯夜读,求教各方名医。听说苏州有位医术精湛的名医薛延卿,他就改名换姓,投薛延卿门下当药店伙计,学开药方。每当病人从店堂经过,他便认真观察,细心听病人向薛延卿叙述病情,并私下开了药方。待病家拿薛延卿的处方来抓药时,他再进行比较、琢磨。在短短的三个月中,王肯堂学到了不少治病的要领和知识。从苏州返回乡里,他又遍收民间秘方,求教当地祖传“土郎中”,并加以整理。

当时,金坛城乡流传着王肯堂神奇的故事。一次,王肯堂外出遇见一家出丧。死者是一位难产孕妇,尸体放在一口薄皮棺材内,棺材的缝隙里还不时有鲜血滴下。王肯堂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断定棺内孕妇并未真死,便伸手拦住棺材说:“此孕妇未死有救。”当即开棺抢救,他以银针扎入孕妇面部、腹部穴位,又以艾条熏、汤水灌。未久,奇迹出现了,不但难产孕妇复生,还产下一婴儿,病家感激万分,他被群众赞誉为“神医”。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