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类疾病是医学中较为常见的病症,患者在出现眩晕之后,却囿于无专业科室的囹圄,无奈辗转于多个科室,难以寻到真正的病因,且病情发作颇有“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之感,甚至会造成患者听力下降或丧失。
在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中,我国的医院科室分类逐渐完善,但作为耳科半壁江山的平衡医学、以眩晕为治疗主线的专业科室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据了解,实际上临床医学中60%-70%的眩晕疾病都属于耳鼻喉的范畴。时任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党委书记王海波敢为人先,2006年拍板设立了国内首个眩晕疾病学科,立志填补眩晕领域的空缺。在王海波书记的带领下,当时刚毕业的张道宫主任大胆求索、带领眩晕科室奋力开创,怀着“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的决心,在眩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不断拿出亮眼的成绩,如在国内首次提出“前庭下神经炎”这一疾病概念及诊断标准,国际上提出“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新的诊断客观指标,国内较早开展的内耳钆造影技术等等,不胜枚举。
而在眩晕疾病科的发展中,一直有一个难题不易攻克——梅尼埃病,梅尼埃病是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和(或)耳胀满感为特征的特发性膜迷路积水,病因不明无法根治,在国际眩晕医学的发展中,内淋巴囊手术、前庭神经切断术、迷路切除术都是梅尼埃病外科治疗传统的手术方式。内淋巴囊手术相对保守,适用于系统药物治疗无效的早期梅尼埃病以及有实用听力且呈波动性变化的患者,但其眩晕控制率仅在70%左右;而前庭神经切断术和迷路切除术又会让患者完全丧失前庭功能,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下,半规管阻塞术应用于梅尼埃病的治疗方式应运而生。
半规管阻塞术最早应用于顽固性耳石症的治疗,随着其在顽固性耳石症治疗应用方面取得的显著疗效,这种术式开始渐渐被引入到梅尼埃病的治疗之中。半规管阻塞术通过乳突轮廓化,三个半规管轮廓化,于半规管中份开窗,取颞肌筋膜完全阻塞半规管的管腔,阻断内淋巴液流动,以达到控制眩晕的目的。2010年,张道宫主任带领团队引入此种术式,扎实实践,勇于创新,首次大规模将半规管阻塞术治疗梅尼埃病应用于临床中,并取得卓越的成绩,将半规管阻塞术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半规管阻塞术用封闭的半规管有效阻断前庭终器的刺激,控制眩晕的有效率达到了98%,并且在团队不懈努力下,将术后患者听力下降率由29%降到了20%!另外半规管阻塞术不仅效果显著,术后前庭代偿也比别的手术要快,患者术后眼震持续时间只有2.5天,主观眩晕消失时间为2天,开始独立行走时间为2天,相比于迷路切除术来讲,其术后前庭代偿消失时间缩短了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