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栓塞综合征是怎么引起的?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由于脂肪栓子进入血流阻塞小血管,尤其是阻塞肺内毛细血管,使其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由于脂肪栓子归属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导致本病的脂肪栓子的来源、形成、去向及各器官的病理变化如下所述。

一、脂肪栓子的来源、形成及去向

1、机械说(血管外源说)

脂肪从骨髓经骨折处撕破静脉进入血流,然后机械地阻塞肺内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床。但造成栓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脂肪细胞膜破裂,产生游离脂质。

(2)损伤而开放的静脉。

(3)损伤局部或骨折处血肿形成,局部压力升高,促使脂肪进入破裂的静脉。

2、化学说(血管内源说)

由于在临床上有无骨损伤却出现脂肪栓塞综合征者,这类情况是不能用上述理论来解释的。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某些因素阻碍血脂的自然乳化,使乳糜颗粒相互凝集形成较大的脂滴,从而阻塞小血管;或创伤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在神经-内分泌效应的作用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活化腺嘌呤环化酶,使3,5-环磷酸腺苷增加,进而使脂肪组织中脂酶活化造成机体脂肪动员。

3、脂肪栓子的去向

(1)当脂栓直径较小,在血管内具有可塑性,可直接通过肺血管床进入体循环,沉积在组织器官内形成周身性脂栓,或通过肾小球随尿排出。

(2)脂肪栓子可被肺泡上皮细胞吞噬,并脱落在肺泡内随痰排出。

(3)脂栓可经右心房通过未闭的卵圆孔,或经肺-支气管前毛细血管的交通支进入体循环。

(4)直径较大的脂肪栓,必然停留在肺血管床内,在局部脂酶作用下发生水解,产生甘油和游离脂肪酸。

二、病理变化

1、肺部的病理变化

(1)骨髓脂肪进入血循环,到达肺部毛细血管后形成脂肪栓塞,早期只是单纯的机械性阻塞、血流中断、栓塞的远侧组织缺血,但肺泡本身仍有呼吸活动。

(2)由于游离脂肪酸对肺内血管的毒性作用,使其发生出血性间质性肺炎、急性肺水肿,严重干扰肺泡膜的换气功能,在临床上出现呼吸功能障碍。

(3)游离脂肪酸可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从而更增加肺水肿、出血,甚至肺泡萎陷。

(4)由于肺功能障碍,使换气与灌注比率失调,继而导致动脉血氧张力急剧下降。

2、脑部的病理变化

(1)脂肪栓塞性脑病变:脂栓以脑部小血管的机械性阻塞,肉眼观察可见大脑白质及小脑半球有广泛的点状出血,其形态有三类,即球形出血、环形出血(绕未出血的脑病灶)和血管周围出血;镜下可见微小的局部缺血性脱髓鞘区,并可见脂肪栓子,常伴有出血性微小梗死。

(2)脑缺氧性改变:主要是脑水肿、脑膜和皮层血管充血,偶尔在脑回表面见有淤血点。

3、心脏病理变化

目前尚未见到单纯因心脏脂肪栓塞致死的病例报道。但是,当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时,由于肺血管床阻力大,使右心负荷增加而出现右心扩大,心肌可因缺氧而受损,表现为心外膜下点状出血,镜下可见小出血斑、变性或坏死区,有时可在心肌纤维之间发现脂肪栓子。

4、眼底变化

脂肪栓塞综合征伤员可出现视网膜病变,如散在大小不等的白色闪光或纤毛状的渗出物,特别是在乳头或黄斑中心凹陷处,视网膜弥漫性或呈细条纹状出血,黄斑水肿,血管充血,管径不等或呈分节状。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