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较为复杂,半数病人系原因不明的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好发于青壮年,占全部病例的70%以上,少数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在妊娠期发病,分娩后缓解,再次妊娠时再发。动物实验证明,大剂量雌激素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因此,有人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妊娠有关。但是多数学者认为妊娠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而是偶然巧合。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1、物理、化学因素

长期接触苯及其衍生物、有机磷、农药、汽油、砷、汞以及各种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核污染、核泄漏等均可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受损的程度取决于该物质的剂量、种类、强度和造血组织受损的范围、时间长短和机体本身的状态,妊娠妇女对这些物理、化学因素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

2、药物因素

据报道几乎50%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发病与药物有关,在药物引起的血液病中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率最高,病情最为严重,病死率在50%左右,而且停药后常需几个月,甚至数年才能恢复。药物可能直接抑制了骨髓的造血功能,也可能由于敏感而发生了意外的特应性反应。1968~1973年WHO调查结果显示,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药物有9种:即保泰松、羟基保泰松、氯霉素、吲哚美辛(消炎痛)、sodiumoaurothiomate、甲氧苄啶(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唑、苯妥英钠。

3、感染因素

各种急慢性感染包括细菌性、寄生虫及病毒感染等。关于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问题,自1955年首次报道以来,不断有文献论及。研究资料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生在肝炎好转或痊愈阶段,常见于甲肝,也可见于乙肝或丙肝。妊娠期间的生理变化也可能使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加重,造成不良的预后;也可能与病毒干扰了肝细胞核蛋白合成,使之不能分化为成熟细胞有关。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