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区脑梗死是怎么引起的(2)

5、后交通动脉的解剖变异:后交通动脉连接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是Willis环前后半环的通路,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后,患者脑灌注依赖来源于另一侧的侧支血流,主要通过Willis环动脉完成。据报道,如同侧后交通动脉直径≥1mm,则可保护脑灌注,避免发生脑分水岭梗死,如同侧后交通动脉直径<1mm或缺如,容易发生脑分水岭梗死。

6、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一般发生较迟,在40岁以后才出现斑块。病变以Willis环和大脑中动脉最显著。据近年来报道,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颅内部的粥样硬化病变相当常见,可有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斑块内出血、溃疡及附壁血栓形成。由于脑动脉管腔狭窄,脑组织因长期供血不足,容易发生脑萎缩。严重的脑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高度狭窄,致使脑供血不足,尤其是在分水岭区更为明显。

7、其他病因

(1)血脂增高: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容易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度增加,导致脑梗死形成。

(2)糖尿病:糖尿病不仅引起微血管病变,也可以引起大血管病变,这些改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微循环障碍,脂蛋白代谢异常,免疫异常和平滑肌受损,从而促发缺血性脑血管病。

二、发病机制

脑分水岭梗死发病机制中最主要原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心脏疾患等3方面。动脉粥样硬化为重要的基础病因。

脑分水岭梗死可能与血流动力学障碍有关,低血压是主要发病原因之一。脑分水岭梗死主要位于大的皮质动脉供血区之间,以及基底核区小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脑组织,随着脑CT扫描及脑MRI检查的广泛应用,可以明确显示其病灶形态,为研究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征提供了可靠帮助。

有研究表明,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多数患有高血压病,脑分水岭梗死发病前1h~4天,部分患者曾有血压大幅度下降,发病后,患者为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低血压。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