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釉牙 > 正文

斑釉牙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916年G.V. Black和F. S. Mckay报道了这种病的发生显示了地域分布特点,并提出饮用水中的某种物质造成的。1931年Churchill首先肯定水中氟含量过高是本症的病因。同年smith用氟化物作大鼠实验,证明氟含量过高可产生此症。一般认为水中含氟量以1ppm(1mg/L)为宜,该浓度能有效防龋,又导致斑釉牙的发生。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生活条件也有着差异,因此不同的人对氟的感受性也有一定差异。饮用水是摄入氟的一个最大来源,水氟摄入是按以下条件综合决定:

1.饮食习惯,食物中氟化物的吸收,取决于食物中无机氟化物的浓度以及钙的含量。如果加入钙的化合物,则氟的吸收就显著减少。动物实验证实:充分的维生素A、D和适量的钙、磷,可减轻氟对机体的损害。

2.气候条件,高温地区人饮用水量高,摄入氟的量也相应增加。

3.个体差异,个体对氟化物的敏感性不一可以解释高氟区斑釉牙患者的症状轻重不一。

4.氟素也来源于污染环]境,即来自冶金、化肥或火电厂等工业生产中,用含氟量高的燃料(石煤),空气中的氟化物超标,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增加了氟的总摄入量。

另外,能否发生斑釉牙还取决于过多氟计入身体的时期。氟主要损害釉质发育期牙胚的造釉细胞,因此过多的氟只有在牙齿发育矿化期进入机体,才能导致斑釉牙的产生。人的牙齿发育矿化期主要在6、7岁之前,若在此时期长期居住在饮水中氟含量高的流行区,即使日后迁往他处,也不能避免斑釉牙的产生;如7岁后才迁入高氟区,则不出现斑釉牙。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