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脑膜炎的诊断方法

脑膜炎的诊断方法包括多种类型,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脑脓肿和脑瘤等。其中,化脓性脑膜炎中最易混淆的是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脑脊液细胞数有时不高。鉴别时需考虑结核接触史、结素反应及肺部X线检查结果,尤其是脑脊液检查,当细胞数高于1000×106/L且以中性多形核粒细胞为主时,应考虑化脓性脑膜炎。

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包括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脑炎及病毒性脊髓炎。这些疾病在特定季节流行,并伴有各自独特的全身表现,如肠道病毒可伴随腹泻、皮疹或心肌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相比,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脑脊液糖及氯化物正常或稍高,蛋白增高不明显。实验室诊断方法如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有助于确诊。

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临床表现类似结核性脑膜炎,但病程更长,常有自发缓解现象。慢性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较为突出。通过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可见圆形、具有厚荚膜折光的隐球菌孢子来确诊。

脑脓肿患儿通常有中耳炎或头部外伤史,可能继发于脓毒败血症,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除了脑膜炎和颅内高压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局灶性脑征。未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改变不大。超声波、脑电图、CT及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脑瘤与结核性脑膜炎的区别在于发热较少、抽搐后神志清晰、昏迷少见、颅内压增高症状与体征不平行以及脑脊液变化轻微或无。为明确诊断,应及时做脑CT扫描。

典型的结核性脑膜炎容易诊断,但对于一些非典型病例则较困难,例如婴幼儿起病急、进展快、早期出现脑实质损害或脑血管损伤等症状。此外,如果同时存在其他部位严重结核病变也可能掩盖脑膜炎的症状。对于此类情况,诊断需要谨慎以免误诊。

预防和治疗脑膜炎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婴幼儿来说,及时接种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患病风险。提高免疫力也是关键措施之一,可通过合理膳食和规律锻炼实现。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关于宝宝患脑膜炎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许多健康儿童和成人的口腔、咽喉中都可能存在引起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体,但他们并不会发病。免疫系统异常、患有镰状细胞性贫血或曾遭受严重头部损伤的孩子更容易患病。不过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脑膜炎。

脑膜炎一般不像流感那样容易传播,但如果家中有人患病,则需要注意个人卫生习惯,比如勤洗手、避免亲密接触等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脑膜炎主要分为细菌性、结核性、病毒性和真菌性四大类。细菌性脑膜炎由流感嗜血杆菌B型、脑膜炎奈瑟菌(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引起;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导致的非化脓性炎症;病毒性脑膜炎可由多种病毒引发;而真菌性脑膜炎最常见的原因是隐球菌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