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糠疹要怎么治疗好
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为大小不等圆形和椭圆形淡红色或黄红色的斑疹,其表面覆有糠秕状鳞屑。自觉瘙痒。病程自限性,无男女性差异,多发生于青壮年。在1860年GiLben 首先报道。病因不明。多在春秋两季发病。同一家庭中可同患该病,病程自限性很少复发,多数学者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
一、诊断
1.临床表现本病常见。皮损初起为单个报害,称为母斑(herald patch)。呈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或黄红色斑。母斑逐渐扩大,直径可达2—5cm或更大。中央有自愈倾向,边缘部黄红色覆有糠秕状鳞屑的环状皮损。有时可同时出现数个母斑。母斑不痒或轻痒,常被忽视。在母班出现后1—2周,出现许多与母斑形态一致的皮损,称为子斑。初起为斑,丘疹表面有细鳞屑,逐渐扩大,但较母斑小,直径0.5—2cm,孤立存在,一般不融合。子斑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背部皮损的长轴与肋骨平行,或与皮纹方向一致,皮疹也常累及四肢末端,但头、面部、手足部很少见损害。口腔粘膜损害少见。皮损消退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斑。皮损处自觉程度不一的瘙痒,一般为轻到中度瘙痒,也有不痒者。
大多数患者无全身症状,少数有咽痛、关节痛、低热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病程一般4—6周,呈自限性,不治疗可自愈、消退后很少复发。亦有迁延数月,复发者占2%左右。临床上常出现一些不典型或特殊类型的玫瑰糠疹。约有20%的病例无母斑或未发现母斑。有的表现为水疱大疱性玫瑰糠疹、斑块性玫瑰糠疹、脓疱性玫瑰糠疹、巨大性玫瑰糠疹,玫瑰糠疹性荨麻疹等。国内有报告局限于躯干肢体的一侧或头面部或背部的局限性玫瑰糠疹。还有紫癜与玫瑰糠疹同时发生,两者消长呈一致关系。由于治疗不当,局部过度的刺激等可引起红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