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健康频道 >

小儿结核病的治疗方法

早期治疗 早期病变细菌处于生长繁殖状态,代谢活跃,药物最易发挥作用,且早期病变较易修复。 剂量适宜 既能发控最大杀菌或抑菌作用,同时病人又能耐受,毒性反应不大。如剂量不足,则不仅治疗无效,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联合用药 这是因为:①菌群中各细菌对药物敏感性不一,有不同比例的自然耐药变异菌存在,联合用药可防止产生耐药。②联合用药可针对各种代谢状态的细菌,细胞内及细胞外的菌群选药,以达到强化疗效作用。联合用药要选有协同作用者联用,如INH联用RFP或PAS,RFP联用EB。但下列情况某些药物最好不联用:①副作用相同者;②有交叉耐药者;③有拮抗作用者;④效力均太弱者。 规律用药 用药不能随意间断,否则易产生耐药菌株,至于间歇疗法,在剂量及间隔上有利定要求,用法亦有一定规律,不属随意间断问题。 坚持全程 为消灭持存菌,防止复发化疗要支持全程。近十余年出现了短程化疗,无论短到9个月或6个月,仍要坚持全程。 分段治疗 不论传统的长程疗法或新出现的短程化疗,均要分阶段治疗,即:①强化阶段。选用强有力的药物联合治疗,以迅速消灭敏感菌及生长分裂活跃的细菌,并使可能存在的耐药菌有效地得到传统化疗时强化阶段一般为半年,短程化疗则为2~3个月。这是化疗的关键阶段。②巩固(继续)阶段。目的在于清除持存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复发。传统化疗一般为半年,甚至4个月。 短程化疗是近十余年来出现的新方案。其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即药物对生长敏殖旺盛、代谢活跃和结核杆菌不早期杀菌作用,防止耐药菌发生;药物对生长敏殖低下、代谢缓慢的结核杆菌(持存菌)有灭菌作用,可防止复发。因此,短程化疗的选药原则为:①针对分裂活跃代谢旺盛细菌要用杀菌药中强有力的药物,如SM、INH、RFP;②要考虑应用对持存结核菌有效的灭菌药物,以防止复发,如PZA、RFP和INH;③抑菌药如EMB、PAS、ETH、TB1不适于短程化疗。 小儿短程化疗选药应考虑以下几点①小儿结核病多为新近感染,尤多为血行播散,所以防治脑膜受侵最为重要。首先要选用易透过脑膜进入脑脊液的药物,如INH、RFP及ETH,而不用EB。②急性血行播散时最好选用能杀死生长敏殖活跃细菌的药物,如SM。③结核性脑膜炎时应考虑应用能注射的抗结核药物,如SM。④小儿原发耐INH和SM的结核杆菌感染较成从多见。除根据传染源治疗效果选药外,应选择可能敏感的杀菌药,如RFP及PZA或ETH及EB。⑤急性结核感染时单核细胞多受累,故应重视使用能进入细胞内的杀菌药(如PZA)。⑥结核杆菌繁殖周期为14~22h,所以可每日1次投药。已证明INH顿服的高峰浓度比日服多次的常规方法的恒定浓度更为重要。所以全日剂量1次顿服,既能提高疗效,又可保证执行坚持用药。 药物种类 抗结核药物按优劣顺序分为甲、乙、丙3类: 甲类药物:有异烟肼及利福平。 乙类药物有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卡那霉素、乙硫异烟胺、环丝氨酸、紫霉素和卷须霉素。 丙类药物:有对氨基水杨酸钠和氨硫脲。 由临床经验证明,小儿结核病化学疗法的效果良好。根据药物的疗效及毒性反应大小,对抗结核药物的评价如下:①一等一级,为异烟肼和利福平;一等二级为链霉素,吡嗪酰胺,乙硫异烟胺和乙胺丁醇。②二等:为对氨基水杨酸钠、卡那霉素、卷须霉素、紫霉素及环丝氨酸。③三等为氨硫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