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真假打假?揭秘食品领域职业打假人的AB面!(2)

在打假圈名气渐大的同时,林杨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被威胁恫吓、被尾随跟踪,我都不敢告诉家人自己在做什么。”他说,为了防止被他打过假的商家或厂家上门找麻烦,他在自家门口、车里都安装了摄像头。

在他的打假团队里,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女生曾被人拿刀威胁“再来我就弄死你”。

吴羡也经常收到一些商家的骚扰电话和威胁短信,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售卖违法添加有害成分减肥药的商家,发来短信称:“我父母重病,还有小孩要抚养,你现在这样搞我,小心我跟你同归于尽。”

斟酌再三,吴羡回复他:“首先我并不是要敲诈你,我的诉求就是你承认这个商品有问题,将这些商品下架。你卖有害的减肥药,又破坏了多少个家庭?”

经过反复沟通,那位商家承认了错误,下架有害商品并关闭店铺。

面对记者,林杨并不否认,自己靠打假获得了一些经济利益。“不赚钱的话,又有多少人能无私地去做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呢?而且,打假成本很高,需要做成分检测,诉讼周期一般较长,很可能大把花钱,几个月下来毫无成效。”

采访中,林杨的一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我们打假不单纯为了赚钱,否则还不如去卖那些问题食品,因为他们成本极低、利润极高,而真正受到惩罚的却不多。”

一些打假手段非法

“吃货”抱团牟取私利

25岁的陈东见过职业打假人的另一面。

当时还在读大学的陈东在网上偶然看到一个“兼职交流群”,他进群后发现,群公告里写着:拜师学艺,可以轻松月入5000元。没多想,陈东直接给群主付了600元学费,简单学习之后接到了自己的打假第一单——在某购物网站买了一部翻新手机,然后到相关部门投诉,商家赔了他1200元。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