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病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病吃虾好吗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浅表性胃炎已经不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此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那么浅表性胃炎究竟是如何发病的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浅表性胃炎发病的病理病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尚未完全明了,经研究发现几乎任何能影响机体的因素都能引起浅表性胃炎。其中比较明确的病因有:

(1)细菌、病毒及毒素: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粘膜病变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逐渐演变而成浅表性胃炎。

(2)鼻腔、口腔、咽部慢性感染: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如齿槽溢脓、扁桃体炎、鼻窦炎等细菌或其毒素的长期吞食,可反复刺激胃粘膜而引起浅表性胃炎。经发现90%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胃内有慢性炎症改变。

(3)胃酸:胃酸是胃液中的酸性分泌物,正常胃内胃酸能够与胃蛋白酶一起消化食物,并杀灭消除胃内幽门螺旋杆菌,当胃酸分泌过多时,胃酸在中和消化食物的同时残留较多,就会腐蚀胃粘膜,蚕食胃壁,导致溃疡发生或者粘膜层的炎症。

(4)吸烟:烟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长期大量吸烟可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液反流,以及胃部血管收缩,胃酸分泌量增加,从而破坏胃粘膜屏障导致慢性炎性病变。根据 Eward发现,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40%可发生胃粘膜炎症。

(5)药物:某些药物如水杨酸制剂、皮质激素、洋地黄、消炎痛、保泰松等,可引起慢性胃粘膜损害。

(6)刺激性食物:长期食用烈酒、浓茶、咖啡、辛辣及粗糙食物,以及过饥或过饱等无规律的饮食方式均可破坏胃粘膜保护屏障而发生胃炎。

(7)循环及代谢功能障碍:胃粘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及其对各种损伤因素的防御能力,均与充足的粘膜血流量密切相关。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门静脉高压时,使胃长期处于瘀血和缺氧状态,导致胃粘膜屏障功能减弱,胃酸分泌减少,细菌大量繁殖,容易造成胃粘膜炎性损害。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尿素从胃肠道排出增多,经细菌或肠道水解酶作用产生碳酸铵和氨,对胃粘膜产生刺激性损害,导致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

(8)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经纤维胃镜发现或证实胆汁返流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手术后十二指肠液或胆汁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向弥散至粘膜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导致慢性胃炎。

(9)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粘液层及上皮细胞中首次分离出HP。此后众多学者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在60%~9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HP,继而发现HP的感染程度与胃粘膜的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故1986年,世界胃肠病学会第八届会议上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HP致病机理可能主要是通过破坏胃粘膜屏障,使H+反向弥散,最终引起胃粘膜的炎症。

(10)心身因素:由于心理卫生不健康,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忧虑或抑闷状态,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亦会导致胃粘膜血管舒缩功能紊乱,造成胃粘膜血流量减少,破坏胃粘膜屏障作用,久而久之形成胃粘膜慢性炎症反应。

另外,夏季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患病,药物刺激也是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夏季高发的一个原因。温院长提醒广大胃病患者,夏季感冒后服用解热、止痛等抗生素药物,这些药物对胃黏膜有较大的刺激作用,导致胃黏膜收缩缺血,诱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或加重慢性浅表性胃炎。如果必须服用这些药物,建议患者饭后服用,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作用。

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可知,浅表性胃炎常见的发病原因有感染和自身免疫因素,其中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的感染,最常见的感染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另外长期精神紧张、抑郁的人也容易患此病,希望正在受到上述危险因素威胁的朋友要积极的预防浅表性胃炎的发生。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病吃虾好吗

慢性胃窦炎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我们很多人也许还没意识到其对我们的危害,就以为是一种普通的胃病。胃窦炎如果发展到慢性,那么说明其治疗的难度增大了,我们一定要及时治疗,预防病情的加重。那么慢性胃窦炎会癌变吗?

三分看病七分养病,治病要遵照医嘱服药加上自我饮食平衡调理,病才会好的快。胃病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卫生,做到一日三餐,早餐尤为重要,要做到定时定量,饥饱适中,细嚼慢咽,是促进炎症溃疡愈合的良好习惯。少吃刺激性食物,像辣椒、浓茶、咖啡等,这些食物均可导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非常不利于炎症溃疡的愈合。

有胃炎的人在吃药方面尽量避免服用对胃粘膜有损害的药物,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不利于溃疡的愈合,会加重胃溃疡的病情。同时要谨慎服用止痛药,因为这些药物对胃刺激很严重!

胃癌起源于胃壁表层的细胞发生癌变,可发生在胃的各个部位,胃窦幽门区最多、胃底贲门区次之、胃体部略少。胃癌顾名思义就是发生于胃部的癌病类疾病,其诱因一般与慢性胃炎,胃溃疡日久不愈关系最大;另外幽门螺旋杆菌病也会诱发胃癌;长期食用含有致癌物质的食品也可能导致胃癌,如油炸食品中的油条、薯条,高盐的淹渍食品等。

胃癌临床症状一般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泛酸、嗳气、恶心,偶有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不明原因的乏力,消瘦或进行性贫血等。

当然,胃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有个慢慢演变的过程,那么胃炎是怎样逐步演变为胃癌的呢?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胃炎演变为胃癌的模式为由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到胃癌,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中度以上更具有癌变的危险性。

西医临床上,根据病变程度及特点可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增生性胃病等。一般认为,浅表性胃炎通常不会恶变,而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最为密切。不过,单纯的萎缩性胃炎只是胃癌的背景性疾病,当其进一步发展出现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时,就被视为癌前病变,其中约10%会转变为胃癌。

有关人员经过长期观察表明,慢性胃炎转变为胃癌,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其中幽门螺杆菌可能起先导作用,它可使萎缩性胃炎发病总体提前,促使病变扩大和进展,而缩短了癌变的过程。

慢性胃窦炎,如果不进行积极的治疗,处于放弃的状态,那么很有可能是会癌变的。不管是胃窦炎,还是其他的疾病,如果我们不重视,不认真去治疗的话,对我们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怠慢。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