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子宫内膜薄厚和种植成功与否并不*相关,但内膜达到*厚度以上的子宫比内膜薄的子宫获得胚胎种植的几率更高。
子宫内膜血流情况与容积
子宫内膜的血管生成与血流灌注呈周期性的变化,被认为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很多学者通过子宫内膜血流参数来研究子宫内膜容受性,该指标在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关注。
判断子宫内膜的方法很多,既有宏观上的超声学检查,也包括基因、RNA、细胞因子等微观层面的检测,但是没有一项指标能够作为单一的判断标准。
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措施
目前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措施尚处在探索阶段,但已有*的临床效果。
1、激素调节:根据子宫内膜的状况,并结合卵泡发育,适时加以雌激素调整内膜厚度,黄体功能不足的可以补充孕激素以调节分泌功能。
行COH 周期时, E2的浓度在 hCG 注射日>3000 pg/ml 时将会危害到子宫内膜容受性。米非司酮是人工合成的类固醇,具有抗孕激素作用,通过与孕激素受体(PR)结合在受体水平特异性阻断孕激素作用,从而阻碍子宫内膜容受性过早形成。
2、抗凝剂:超声学发现内膜血流和内膜下血流均存在时预示患者良好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因此,子宫内膜的血液供应状态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至关重要。这就使凝血功能在生殖领域中的作用被重视起来。
近年的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胚胎在体内的继续发育,与母体的凝血功能改变、子宫内膜微循环的情况密切相关。子宫、卵巢的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和子宫内膜微循环中血栓形成,均可能导致局部血液供应减少,进而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使胚胎发生着床障碍或着床后胎盘循环建立不良而导致流产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