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糖尿 > 正文

肾性糖尿是怎么引起的?

肾性糖尿的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1、原发性肾性糖尿亦称家族性肾性糖尿,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有的呈显性遗传。本病根据糖滴定曲线可分为两型:

A型:肾糖阈及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率(TMG)均减低,在血糖不高时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亦低于正常,故为真性糖尿。可为肾小管单独对葡萄糖转运有障碍,但常合并其他肾小管转输功能缺陷,如Fanconi综合征、Lowe综合征等。

B型:肾糖阈降低而TMG仍正常,故为假性肾性糖尿。这是由于个别肾单位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低,血糖未达肾小管葡萄糖最大吸收率就出现糖尿,即肾糖阈减低,临床较常见。

2、继发性肾性糖尿较少见,可继发于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或其他肾毒物质如铅、镉、汞、草酸、氰化物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包括Fanconi综合征、Lowe综合征、胱氨酸储积症等。

本病发病机制未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近端肾小管表面积与肾小球滤过膜面积之比率减少,所导致的球管失衡。

2、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的转运系统功能不均衡。

3、肾小管细胞对不同浓度葡萄糖的聚积功能减低葡萄糖重吸收转运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改变或梯度障碍。

4、肾小管细胞膜对葡萄糖的渗透性降低。此外,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也有障碍。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