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睫状体炎 散瞳 虹膜睫状体炎不用散瞳可以吗

虹膜睫状体炎 散瞳

眼底是唯一能用肉眼直接、集中观察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部位,眼底病这些血管可以反映人体全身血液循环的动态以及健康状况。所以,眼底检查不仅是检查眼睛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疾病的重要方法,更是许多全身性疾病监测的“窗口”。

高血压、高血脂、肾病、糖尿病、某些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均会发生眼底病变。眼科医生会从眼底图的细微变化中发现许多问题,从而为全身疾病提供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资料。

因此眼科专家医生建议,儿童及青壮年最好半年做一次眼底检查,而老年以及“三高”人群三个月就需要检查一次。老年在检测眼底前,最好先做眼压测试,因为全面细致地检查眼底,有时还需要散瞳,而眼压高、有青光眼倾向的老年是不能散瞳的。

那么,易诱发眼底病变的疾病有哪些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下:

1.屈光及调节异常

患有远视、散光、睫状肌痉挛等屈光及调节异常的病人,在看书报时,睫状肌须进行紧张的调节活动,才能看清字迹,时间过久则睫状肌疲劳引起眼胀、头痛,头痛一般位于眼眶、颈部、额部,有的放射至枕部或全头痛。多伴有眼胀,看字模糊或成双行,严重者恶心、呕吐,休息后头痛及其他症状可缓解。这种调节异常不易治疗。应尽可能除去工作、生活中影响视力的诱因。配戴适合眼镜,讲究视觉卫生,有时短期休息,减少近距离作业可缓解,较重的病例应以阿托品麻痹睫状肌3~4周观察,复发时可重复使用。

2.眼外肌平衡失调

隐性斜视、光聚合不全的病人,看物体时眼外肌不断进行紧张的调节,时间一长就会造成眼肌疲劳。出现头痛、眼痛、眼球压痛,同时可伴有眩晕、恶心、看错行或复视等症状。有外隐斜视和内融合不足者,主要症状为阅读不能持久,视物不清、复视、眼胀痛及头痛。其治疗应完全矫正,以加强调节,对改善外隐视所致疲劳症状有可靠疗效,同时应作集合训练。患者伸出食指,双目注视食指,将食指由远及近,每日3次,每次50次,训练集合功能。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若为内隐斜所致头痛者,可因集合功能过强和分开功能不足,引起视远物较久时,眼痛头痛不适,立体感缺乏,休息后仍感不适,治疗宜配戴适合眼镜,屈光参差者可配角膜接触镜。

3.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一只眼胀痛连及同侧头痛,且多为前额头痛,因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易诱发,可伴恶心、呕吐,甚至腹泻,视力急剧下降,看灯泡光时周围有虹环等。因头痛剧烈,呕吐,看内科有时疑为脑血管病,颅内肿瘤;有的恶心,呕吐,甚至腹泻,常被当作急性胃肠炎,从而延误了治疗青光眼的时期,造成无法挽回的视功能损害。开角型青光眼也可伴有头痛,但不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严重,也应引起注意。

4.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

导致眼底病的常见原因还包括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可引起眼痛、畏光、视物模糊、流泪,也可引起同侧头痛。因有结膜充血症状,人们一般知道去看眼科,误诊的较少。

虹膜睫状体炎眼压变化

孩子的健康是每位做父母最为关心的事,哪怕是小病小痛,在父母的眼里都是特别大的事,毕竟孩子的抵抗力没有大人那么强,对抗病毒和细菌的能力还尚未成熟,因此,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状况。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孩子眼红而且有眼屎是怎么回事?

1、急性结膜炎:导致宝宝眼红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结膜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眼病”。

2、过敏性结膜炎:导致宝宝眼红的第二大常见病因是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除了会引起结膜充血外,还可能引起眼痒。有的宝宝眼睛会有分泌物,分泌物有弹性、可拉丝,与红眼病的脓性分泌物有很大不同。

3、虹膜睫状体炎:虹膜睫状体炎也叫葡萄膜炎,它也是引起宝宝眼红的原因之一,虽说没有前两种疾病常见,但它提示宝宝机体免疫力低或有其他疾病,更应引起家长重视。

孩子眼红有眼屎如何应对

1、如果确诊为急性结膜炎,医生一般会给宝宝开具抗病毒眼药水。回家后,宝宝的日常护理也非常重要。由于急性结膜炎有传染性,宝宝需要单独使用洗脸毛巾和洗脸盆,洗脸毛巾用完之后要放在阳光下暴晒,或用紫外线灯消毒。家长要提醒宝宝勤洗手,患病期间不要去幼儿园或上学。

2、如果宝宝得了过敏性结膜炎,医生一般会开具抗过敏眼药水。若宝宝还伴有全身症状,如皮肤痒、痛,医生还会开具口服抗过敏药物。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让宝宝避开过敏原,如宝宝对动物毛皮屑过敏,那么家中就应避免养宠物。随着宝宝年龄增长,机体免疫系统发育会日趋完善,这些不适会随之改观甚至消失。

3、如果宝宝的炎症反应比较明显,医生一般会开具含激素的眼药水以及消炎镇痛的眼药水。还会为宝宝进行散瞳,以预防瞳孔发生粘连,形成梅花状瞳孔。如果眼压高了,还要进行降压。症状严重的甚至需要口服激素。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也是我们了解外界的一个通道,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器官。每当眼睛不舒服或者发生一些异常症状,我们都要特别的注意,如果自己缓解不了眼部不适,就应当及时去医院,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对待孩子亦是如此,不要自己胡乱判断和随便用药,这样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健康隐患!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为你推荐

相关新闻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