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癌症的筛查有哪些原则?
想要早发现癌症,*要及时做筛查。在闻癌变色的当下,这句话仿佛成了医生的口头禅,也变成了防癌秘诀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
然而,在2016年“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上,韩启德院士则抛出了另类的观点,他说:我并不提倡健康人做癌症筛查,因为早期筛查出癌症后,其实死亡率也并没有降低,这样的检查其实意义真的不大。
想必大家肯定一头雾水,那我们究竟做不做癌症筛查呢?做了筛查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吗?癌症筛查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我们对筛查存在哪些误区呢?别急,接下来一一为大家解开疑惑。
有些癌症筛查出来,死亡率也没降低?
据《*科学报》报道,2016年1月,《英国医学期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癌症筛查可能降低已患某种特定类型癌症的人群死亡率,但不能降低总体死亡率。
而韩启德院士也在自己的演讲中,引用了多个*的研究调查数据,一些癌症如前列腺癌,乳腺癌甚至肺癌,做筛查与不做筛查的死亡率几乎没有差异。
在美国一项针对45*的大样本研究中,发现每年做X射线胸片和不筛查的两组人死于肺癌的几率几乎没差别,甚至每年做两次以上高频度的X射线胸片检查的这一组,肺癌死亡率反而增高。
也就是说,对于一些癌症,病人检查忙活半天,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经历了各种手术治疗后,却和没做筛查的患者死亡率一样高。
不仅如此,韩启德院士的观点认为癌症筛查还有可能对患者造成负面影响。
癌症筛查做多了反而害了自己!
现阶段有效控制癌症的方法依然是二级预防中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三早原则”。
早在1981年*抗癌联盟就明确指出:通过积极预防,可以免除1/3潜在癌症患者患病;还有1/3的癌症患者可以通过早诊早治而得到*;另外还有1/3癌症患者可以通过积极治疗后可能达到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效果。
那肯定有人会问,是否癌症筛查就是*的有效手段呢?其实,癌症筛查只是早期发现癌症的有效手段。而对于一些人群来说,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反而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现在癌症筛查的技术并不能判断早期恶性肿瘤的侵袭性以及肿瘤的生长速度。而且,既然是筛查就有*假阳性的问题,这将直接导致过度诊断及治疗。因此,不是所有的癌症都适合筛查。如甲状腺癌虽然是一种恶性肿瘤,大多数情况下它的危害性并不高。
我国《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共识及操作指南:2018版》指出:直径≤1.0cm无高危因素的甲状腺结节,不推荐常规行穿刺活检。被诊断出甲状腺微小癌的患者可以选择暂时不做切除,而是定期检查。
因此,一些癌症对于患者并无生命危险,甚至可以通过终身观察来处理,但因癌症筛查中的过度诊断,导致过度治疗,从而使患者背负上巨大的治疗压力。
除此之外,过度的癌症筛查还会使患者承担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癌症筛查是一项经济花费较高的抗癌举措,筛查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成本是不能避免的。且对于癌症筛查*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患者心理问题。人们通过进行癌症筛查发现自己罹患癌症,这种心理恐慌是肯定存在的,短时间内无法接受,继而出现抑郁。
那有些朋友肯定认为,既然如此,那我就不做癌症筛查了。非也,高危人群还是应该重视癌症筛查的。
高危人群应该重视早期筛查
韩启德院士认为,应该缩小筛查范围和干预范围,“有些人不太可能就别查了,有些疾病我们把它更局限到高危的人群来查。”所以,对于没有特定患癌风险的健康人群,癌症筛查的作用不大。
而对于患癌的特定高危人群来说,早期的癌症筛查就十分有必要了。那么,哪些癌症,哪些人需要做早期筛查呢?
1.食管癌
常吃腌制食品或已霉变的食物,喜欢吃烫、硬食物,用餐速度过快的人群;长期吸烟人群;处于疾病高发地区,有家族史人群。
筛查建议:高危人群建议先做普通内镜检查,并行食管粘膜碘染色或电子染色内镜等检查,如果没有发现可疑病灶,可以定期随访;如若结果有异常,要进一步做活检。
2.胃癌
常吃腌制、烟熏、咸食的人群;吸烟人群;处于疾病高发地区,有家族史人群。
筛查建议:高危人群要直接做胃镜检查,如果发现可疑病灶,则取活检结果做病理检测。
3.肝癌
常吃霉变食物人群;酗酒人群;患有乙肝、丙肝5年以上的患者;肝硬化和重度脂肪肝患者;处于疾病高发地区,有家族史人群。
筛查建议: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做一次肝脏B超+甲胎蛋白检测,如发现异常,要进一步做CT或磁共振。
4.肺癌
老烟枪,长期、大量吸烟人群;长期接受二手烟或油烟污染人群;环境污染和职业危害的高危人群;慢性肺病或长期咳嗽患者;有家族史人群。
筛查建议:推荐大家用低剂量螺旋CT查肺癌,加上几个生物标记,检出率可以达到90%以上。
5.乳腺癌
高脂饮食和饮酒人群;滥用雌激素人群;初潮过早或绝经过晚的女性;乳腺增生或纤维瘤大而多的高危人群。
筛查建议:首先建议通过乳腺钼靶照片来判断,相对于乳腺CT,核磁检查效果明显更好。
6.大肠癌
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长期便秘人群;曾患肠癌、腺瘤或息肉患者;家族性肠息肉病和肠癌史的人群。
筛查建议:高危人群要每年做一次粪便免疫化学试验或大便隐血试验,每五年做一次肠镜。
总的来说,癌症的筛查是有利有弊的,应该怎样趋利避害值得大家关注。健康人群对于癌症不必过于恐慌,否则做了太多没必要的筛查;而高危人群则需要提高警惕,提前筛查,发现症状时及时就医。如何让癌症的筛查利益*大化仍需要积极开拓创新,使患者癌症筛查的实际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大平衡。
体检查出了甲状腺结节怎么办?
“怎么办好呢?”李先生对着镜子摸了摸脖子上的肿块。
原来在一周前,李先生体检的时候检查出了甲状腺结节,虽然当时医生让李先生不用担心,但李先生每天看到结节都有点忐忑,“万一它恶变成癌了怎么办?我要不要去做手术把它切除了呢?”
近年来,随着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在做B超常规检查时查出了甲状腺结节。很多人看到甲状腺结节的字样后,开始陷入恐慌,认为自己离甲状腺癌不远了。事实上,这种认识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不*
甲状腺结节,指的是在甲状腺内长出单个或多个不同于正常组织的肿块,包括囊肿、肿瘤等。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和肺结节是*常见的三种结节。
根据2010年*流行病学调查,甲状腺结节在近十年来的发病率翻了10倍左右,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甚至达到了30%。
甲状腺结节发病数据逐渐增多,和健康体检制度的完善以及B超检查等医学手段的普及有关,随着医疗条件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潜在的甲状腺结节被检查出来。
若发现直径大于2cm的质地硬、不规则的结节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或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呼吸不畅憋气等情况,则需高度警惕癌变的可能。
另外,结节小于1cm,但超声报告显示恶性结节,且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则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恶变。
甲状腺结节分好坏,3招教你判断
虽然甲状腺结节癌变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也要警惕甲状腺结节恶变,所以学会判断良恶性结节尤为重要,掌握以下三个方法有助于远离甲状腺结节恶变的危害。
1.凭手感
良性的结节一般比较柔软,质地较硬的结节则要提高警惕,这些结节大多是恶性。
2.做B超、CT或核磁共振检查
如果出现单个边界模糊或向四周侵袭,伴随许多细小钙化,异常流血等情况的甲状腺结节通常是恶性结节的预兆。
3.做甲状腺穿刺细胞学检查
甲状腺穿刺细胞学检查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结节的性质。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要不要切除?
治疗甲状腺结节,需要听取医生的建议对症下药,不要盲目采用切除手术,否则会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创伤。
对于良性结节,医生采取的治疗方法一般比较谨慎保守,甚至建议不予医治。但是有以下7种情况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手术医治:
1.出现吞咽呼吸困难等明显的局部压迫症状;
2.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
3.男性或幼儿甲状腺结节;
4.甲状腺结节的形状不整齐,表面粗糙,质地硬;
5.甲状腺结节短期*增长;
6.声音长时间处于沙哑状态或发音不顺畅;
7.小时候做过头颈部放射线或者接触过放射性尘埃等。
教你读懂甲状腺超声报告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甲状腺超声检查已经成为健康体检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学会看超声报告可以预防甲状腺发生恶变,-而读懂甲状腺超声报告首先要弄清甲状腺超声分类系统。北京甲状腺正规医院
1级:属于正常甲状腺。
2级:良性结节,恶变风险为0,建议进行常规的随访。
3级:良性结节,恶变风险少于5%,建议进行常规的随访。
4级:可疑性恶变结节,恶变风险在5%至80%之间,可以进行穿刺活检,若结果为良性则建议随访。
5级:高度恶性结节,恶变风险大于80%,*好及时治疗。
6级:已被活检证实的恶性结节,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预防甲状腺结节,4件小事要做好
甲状腺结节的诱因有很多,例如基因突变、长期缺碘、激素合成受阻、摄入过多的碘、细菌感染以及空气污染等。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出现甲状腺疾病会影响人体健康,预防甲状腺结节需要做好以下4点:
1.补充适量的碘。虽然甲状腺疾病和缺乏碘元素有*的关联,但是也不能过多摄入碘元素,否则会适得其反。
2.补充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促进内分泌系统,补充蛋白质可以弥补甲状腺结节导致的蛋白质流失。
3.补充维生素。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可以补充维生素,提高人体免疫力和对抗疾病的能力。
4.少吃刺激性食物。辛辣,高热量,生冷等食物容易对内分泌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建议少吃。
注重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的健康,*正常作息饮食,积极锻炼可以预防甲状腺结节的发生,如果出现甲状腺结节应该尽量配合医生早治疗,降低恶变的风险。